1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你知死未?

2017年4月3日

生,所謂何事?死,何以安頓?

死亡有什麼意義?如果人沒有死亡,能夠成為不朽者,是否更好?

哪一套哲學論說對死亡的意義,能說服你?

讓我們由談論死亡開始,漸漸看見生命。

主持:

刘保禧

嘉宾:

陈晓蕾(独立记者),陶国璋,郭柏年,杨俊贤(盐叔)

===============================================

2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如果命運能選擇 [ 嘉賓: 黃秋生]

命是命定,運有運勢,命運能選擇嗎?由古希臘悲劇到中國老莊思想,我們不斷地尋找答案。

===============================================

3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說說法治

今集,主持和嘉賓——前大律師公會主席石永泰先生——圍繞幾個概念討論:「法治」、「人治」及「以法管治」。它們有何分別?嘉賓認為,法治社會中,法官的判決建基於相對清晰的條文,法官的詮釋空間有相當大的限制,因此與任意的人治不同。而推崇法治精神的社會亦會顧及人民對法治的觀感,營造社會整體對法治的信任,因此法治精神並非單純地合乎法律條文的管治方式。而一個踐行法治精神的社會,更能為人民的生活提供穩定的指引,因此有其價值。

嘉賓:

石永泰(資深大律師/前大律師公會主席)

===============================================

4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尋開心

今集,主持們和兩位嘉賓——營銷專欄作家徐緣和恆生管理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黃沐恩——會和大家一起「尋開心」。

節目談及,金錢與快樂的關係不成正比;當到達一定的水平後,金錢和物質的增加不會再提升快樂。而相比起慾望的滿足,家庭、朋友、建立和發展自己的才能和興趣等等,更能帶來長遠持續的快樂。兩位嘉賓亦不約而同認為,近年香港撕裂的社會政治環境令香港人更不快樂。要讓人活得快樂,社會就應該鼓勵人發展不同的才能、追求不同的目標。

===============================================

5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是牠也是你和我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和動物打交道,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動物?今集,我們請來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麥志豪和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陳成斌,跟大家談談「動物權益」。

節目中,主持和嘉賓談到兩位哲學家—— Peter Singer 和 Tom Regan。他們分別以動物能感受到痛苦和生命有內在價值為理由,論證我們有道德責任維護動物權益。從這兩大立場出發,主持和嘉賓亦嘗試分析吃肉、利用動物工作和飼養寵物可能涉及的道德問題,希望為大家帶來一個反思動物權益的契機。

===============================================

6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家國天下

身分認同是重要的哲學議題,而「中國文化」一直深深影響我們的身份認同。今集,我們請來退休教授陳雲,跟大家探討中國文化,暢談家國天下。

陳雲認為,中國文化應正名為「華夏文化」,因為前者難免滲雜受現代的國族主義影響,不及後者來得源遠流長。他亦認為,華夏傳統的政治既是以民為本,卻又不主張啟迪民智;在上位者也應節制權力,不應過分影響平民百姓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節目最後談論香港是否保留了華夏文化的精髓,反省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

7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藝術公私

今集哲學有偈傾請來兩位藝術家--區凱琳和黃宇軒--探討一些藝術哲學的重要問題。

藝術哲學首要探討的課題是藝術的定義。黃宇軒嘗試把藝術界定為一種衝擊人日常生活經驗的活動。藝術的價值,正正在於能挑戰日常世界的秩序。然而,主持質疑這個界定過於寬鬆,把很多非藝術的活動都納入為藝術。區凱琳則提出,藝術家甚少關注這問題。創作時,她更關心這活動能帶出甚麼價值。

兩位嘉賓不約而同認為,觀眾的角色在構成藝術作品中十分重要。藝術品不單是藝術家個人意見的宣示,觀眾的經驗亦參與到藝術作品的構成之中。

節目尾段引入「華爾街銅牛」和「無畏女孩」,探討藝術作品原創性的問題。

===============================================

8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思考有方法

活於「後真相時代」,分辨真假的批判能力愈益重要。今集兩位嘉賓--區家麟與張彧暋--跟我們討論批判思考的意思、價值與限制。

甚麼是批判思考?主持借用李天命的講法,認為批判思考的重要一環是語理分析。傳媒人區家麟特別指出,香港的新聞及公共言論經常滲雜邏輯謬誤,若有批判思維把關,有助明辨是非。主持補充,批判思考亦是一種態度,論者應該保持開放持平,講道理求真相,而非以批評他人言論為樂。

然而,批判思考亦有限制。節目談及李天命批評陳文敏言論的風波,指出批判思考還需要把握社會的具體脈絡,甚至借助其他學科知識,才能更準確地判斷是非。主持引用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的觀點,認為了解人類的認知機制,對於提升思考能力亦屬不可或缺。

節目尾段,張彧暋引入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質疑邏輯或會因時地而異,並無普世不易的客觀標準。

===============================================

9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非我族類

今集請來時事評論員練乙錚、民間學院創辦人李達寧及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葉家威,一起探討「民族」這概念涉及的種種問題。

嘉賓和主持都認為,比起血緣等生物學條件,以文化來界定「民族」較為可取。練乙錚進一步指出,利用「民族」這概念可有效解決很多現實問題,但李達寧則認為「民族」不單不能解決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問題,更會阻礙我們看清這些問題的核心。葉家威則抱持普世主義的立場,認為除了個別的民族,我們亦應放眼關注普世的價值。

最後,節目探討了一個切身的問題——「香港人」有條件成為一個民族嗎?

主持: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嘉賓:

練乙錚(時事評論員)

葉家威(香港中文大學通識部講師)

李達寧(民間學院課程統籌)

===============================================

10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古今多少事

今集主題是「歷史」,嘉賓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盧傑雄與民間歷史研究者鄭立。

歷史牽涉過往發生的事實,但事實本身不足以成為「歷史」。從事實到歷史,多少牽涉人的主觀意願。鄭立認為史學工作就像偵探查案,史學材料等同線索,最重要的是偵探能夠串連線索,破解謎團。盧傑雄卻警惕,如此看待歷史,誇大了史家撰寫的主觀意願,而忽略了歷史的材料選取與因果解釋仍然要求客觀與嚴謹。

在節目中,主持與嘉賓亦探討了歷史有否必然規律、撰寫歷史的方式應否以人物為中心,最後點出理解歷史的意義:歷史讓我們突破當下的視野,開拓更多可能,加深自我理解。

===============================================

11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杯酒人生 [ 嘉賓: 關子尹, 畢明]

今集的主題是「酒與人生」。

酒總讓人聯想到感性和激情,但哲學卻講求理性,兩者是否扞格不入?關子尹認為,哲學雖以理性為宗,但必須有情感的輔助,才能體悟到哲學問題的關懷所在。

關於品酒,畢明認為品味本身無分高低,但學懂品酒,就像開啟了一扇門,讓人有不同、甚至更寬廣的角度欣賞事物。抱持這態度看人生,所謂好的人生亦沒有絕對標準,卻有境界高底。關子尹亦和應說,品酒可有物質(physical)和非物質(metaphysical)的層次之分,倘若能從物質層次昇華到非物質層次,我們更能細味杯酒中的人生苦樂。

===============================================

12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好好醜醜 [嘉賓:謝曬皮(媒體藝術家)

今集的主題是「美學」。

到底美醜是有客觀標準,還只是主觀感受?主持借用Dennis Dutton 演化論美學的講法,指出人類在基因中已潛藏着審美能力,因此對人類而言,美醜有客觀標準。李康廷則借用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反駁,指出審美能力雖有基因決定的成份,但相同的基因條件,卻可成就截然不同的審美標準。

謝曬皮認為,審美涉及在事物中發現「好」的過程。李康廷則反駁說,這樣混淆了「美醜」與「好壞」兩組觀念;好壞乃道德判斷,但美醜則可與道德無關。

節目末段亦探討了醜的悖論:為甚麼某些電影和藝術品愈醜,卻愈能吸引人觀賞?

===============================================

13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點解哲學有偈傾

「哲學有偈傾」啟播以來,與觀眾探討了不同的哲學問題。但到底甚麼是哲學?

各主持對哲學的定義略有不同。鄺雋文引用牟宗三的看法,指出哲學是一種反省的學問,而李康廷則補充,哲學應以生活經驗為基礎作反省。郭柏年反駁說,不少哲學其實與生活經驗無關,如此定義哲學,過於狹隘。

哲學的價值亦是另一課題。關灝泉認為哲學能引導人作各方面的反省,令人生活得更好。李康廷認為哲學會與其他學科互相影響,推進彼此的發展。

節目尾段探討哲學普及的意義。郭柏年提出他的擔心,認為不少哲學思想(如存在主義)不適合普及。鄺雋文回應,若有循序漸進的指導和清晰的解說,所有哲學思想仍有普及的可能及價值。

主持:

楊德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與人文學系博士生)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

李康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

14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關鍵少數

今集的主題是「關鍵少數」。

甚麼是弱勢社群?吳靄儀和曾瑞明都認為,群體的人數多寡並非鑑別弱勢社群的唯一因素;該群體在社會中有否被歧視才是重要指標。

節目牽涉一些個案,吳靄儀藉此澄清「平等」不等同於資源的「平均分配」,亦應考慮「平等機會」。曾瑞明補充,我們應該辨識每件事件背後有否涉及歧視,但吳靄儀擔心這種做法會上綱上線,哲學的討論與法律的確立應該有所分別。

節目最後談到關心少數權利的理由。吳靄儀認為關注少數權利是維護人的基本尊嚴。曾瑞明則點出,在當下國族國家的處境下,少數權利已成為我們的切身問題。

===============================================

15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旁門左道? [嘉賓: 梁文道(文化評論人), 王邦華(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

今集的主題是「左翼」。

「左翼」與「右翼」源自法國大革命期間議會的座位分佈,梁文道從歷史源流解讀左翼擁抱「平等」的價值,亦體現了推動社會變革的精神氣質。

回到香港的政治脈絡,本集聚焦於左翼與本土派的爭論。主持質疑梁文道傾向道德批判,未有就理念層面指出本土派的問題。梁文道則以「右翼」概括本土派的立場,認為本土派以價值認同界定「香港人」的身份,無可避免地引發排外心態,加劇民粹主義。

節目末段談到公共知識分子的任務。梁文道認為,公共知識分子理應不斷質疑社會現實狀況,亦要警惕各種「藍圖式」的解答方案。既要質疑,亦復警惕,正是公共知識分子面對的永恆張力。

===============================================

16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當馬克思遇上亞當斯

批評資本主義的流弊或已成為陳腔濫調。然而,主持借用「放任自由主義」的論點,嘗試為資本主義辯護:人對自己身體的擁有權確保了透過自己身體所創造出來的財富都歸自己擁有,政府亦無權再分配財富。

施永青點出,企業能夠獲利,除了投資者外,付出勞動力的員工亦相當重要,因此亦有權分享企業的營利。他的「三三三制」分配方式,正為針對這問題而設。

覃俊基從左翼的觀點反駁,指出這種分配方式既要參考勞動者的市場價值,亦保留了資本家與工人的階級分野,無法解決資本主義的根本問題。理想的分配方式分配方式應由所有人平等地共同決定,分配所得亦不能相差太遠,才能真正展現公義。

===============================================

17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假真相之名

何謂「真相」?李立峯解釋「事實」不等同「真相」,指出事實只是零碎的材料,而傳媒運用什麼語言、選取什麼角度,已經影響了觀眾如何理解真相。

主持談起「中立客觀」的報導原則,嘗試說明中立未必就是客觀;各打五十大板的所謂平衡報導,有時反而損害了報導的完整。譚蕙芸補充,「中立客觀」更成為了高層壓迫前線記者的說法,藉此審查記者的報導。

節目談及早前熱議的「動物傳心」報導,譚蕙芸由此帶出記者所面對的張力:為揭露真相,或要「放蛇」欺瞞涉事單位;要持平報導,面對關乎公眾利益的事件時要有批判性。在探索真相背後,香港眾多記者面對種種現實的壓力,箇中狀況,值得深思。

===============================================

18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男女霸權

20世紀以來,女性主義成為了政治運動與學術思潮的焦點,但批評聲音亦隨之而來。劉璧嘉解釋,只要願意承認女人與男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應該享有平等地位,就可算是一個女性主義者;但盧斯達指出,「女性主義」成為了某些女性向男人討價還價的口實,爭取的不是平權,而是特權。

在節目中,主持以英國女星愛瑪屈臣(Emma Watson)為例,探索女性主義的「解放」是什麼意思:到底袒胸露臂是身體自主?還是變相順從了男性凝視?劉璧嘉回應,女性主義針對的是不同脈絡下的問題,袒胸露臂所解放的是女性必須貞潔保守的觀念,但若執持「袒胸露臂」就是解放,也會面對父權另一些的壓迫。甚至在父權下,男性也可能是被壓迫者。女性主義要解放的,就是女人、男人背後按性別分等級的結構。

===============================================

19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捕光捉影 [嘉賓: 黃修平(導演)]

本集探討「電影哲學」。

甚麼是電影?黃修平認為,電影的本質,是以藝術的形式重新發現生活,為生活賦予意義。主持則質疑,很多電影美化了現實,只能安慰觀眾。黃修平引用杜魯福的看法,認同電影確實製造了幻象,但這幻象卻是人需要的。

談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主持引用哲學家 Scruton 的看法,批評電影只能記錄事實,無法成為藝術創作。黃修平則反駁,電影獨有的剪接技術足令電影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創作。主持再引申這種看法,認為剪接亦是電影與小說及戲劇的其中一大分別。

如何評價電影亦是其中一個主題。主持認為電影糅合了不同的經驗,我們只能逐部電影審視作品的優劣,無一定準。

===============================================

20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心裏心裏有個謎

心靈是甚麼?劉創馥介紹了笛卡兒的二元論,並解釋主張心靈乃非物質事物的理據何在。李偉才隨即指出,現代科學家大都不相信心靈能獨立於物質存在,但他仍認為可保留「心靈」一詞以指稱一系列極複雜的大腦活動。

主持和嘉賓接著解釋了這種笛卡兒式二元論的困難,並探討了各種嘗試取而代之的理論,包括:認為心靈是物理活動產生的副現象,卻不能回頭影響物理世界的「副現象論」;認為心靈等同其物理描述的「等同理論」;認為心靈是物理活動所展現的功能的「功能主義」。

節目最後亦探討了人工智能的議題。李偉才再三強調,我們必須保持開放態度迎接新的科學和哲學資源,才有望解開心靈世界的種種謎團。

===============================================

21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大學之道

大學的精神是甚麼?張燦輝引用亞里士多德的看法,指出大學的責任在於教人成為自由人和好公民。

談到大學商品化的問題,主持嘗試解釋大學量化審核標準的利弊,而蔡寶瓊則分享她的觀察,指出大學管理層盲目從企業管理借鑑,把本應多元的大學價值削平為一元。

節目最後討論的焦點是價值教育。主持引用倫敦亞非學院「去殖民化」的爭議,詰問價值教育到底應該教育什麼內容。張燦輝重視從傳統智慧借鏡,強調經典教育;蔡寶瓊則提醒,從傳統忽略的視角切入,例如「性別」、「種族」、「階級」等,才能推進社會進步,公義發展。.

===============================================

22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人生的意義

「人生意義」無疑是現代人相當關心的課題。主持提及「上帝已死」、資本主義、個人主義等時代因素,並討論相關問題是否人類普遍而客觀的心靈渴求。

節目亦探討了「快樂」與「道德」如何構成「有意義」的人生。鄺雋文認為,上述三者都是構成美好人生的必要條件;關灝泉則引用沙特的看法,質疑以上理解忽略了主觀的面向,認為有意義的人生必須由個人決定。

主持點出哲學思考如何有助我們追尋人生的意義。經歷與實踐無疑是重要的,但哲學思考可以引導我們循著前人足跡,反省生命意義,一步一腳印,活出自己美好的人生。

===============================================

23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真愛是真?

今集,哲學有偈傾請來導演麥曦茵,和主持人一起談談:「真愛是真?」

為甚麼會愛上一個人?麥曦茵認為雖然我們可以羅列一堆擇偶條件,但真正的愛是一種感覺,而感覺的出現,卻沒有條件可言。

「完整」(completeness)亦是另一重點。古希臘有神話故事關於「另一半」(another half),說男男女女本為一體,只是被宙斯一分為二,因此人生來都是不完整的,唯有尋覓本來的另一半才是圓滿。但對麥曦茵影響更大的是童書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所謂「完整」,不是找到另一個與自己相合的形狀,而是自我圓善,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成為一個世俗下的「好女人」、「好男人」前,不如首先學習做個人。

最後一節談到愛情與社會的關係,主持提到社會學家包曼的觀點,指出現代世界的「液態之愛」,令人不再相信一生一世,愛情講求上手即食,無需承諾。愛情,從來離不開社會的影響。



哲學有偈傾(2017)

又名:philosophy night

主演:未知

导演:

哲學有偈傾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