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独特的地理风光和文化积淀滋养了德莱叶和伯格曼等电影大师,拉斯·冯·特利尔继承了德莱叶衣钵,被誉为“继英格玛·伯格曼之后的北欧电影又一杰出代表”。其影片《破浪》以一个石油工人,一个处女,一道浪漫的风景线为元素,讲述一个关于信仰与爱情的悲剧故事。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比如贝丝不顾当地长老反对执意嫁给石油工人简,因为她认为“他能给小镇带来音乐”;新婚后听着丈夫刺耳的鼾声也能开心地笑出声;临近丈夫回油田工作前夕的情绪失控,用铁棒捶打钻井平台的孩子气;在公路旁的电话亭里苦苦等待简的电话,在电话中与简私语;在简手术时,真诚的为简跪地祈祷;甚至是为了简早日康复而笨拙地勾引男人……贝丝的爱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显现,在坚守宗教信仰和拯救爱人的艰难抉择中显现。
为何《破浪》中的“爱”有令人扼腕唏嘘的悲剧力量?特利尔将故事设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苏格兰西北部的斯卡恩岛,在一个既有大面积的荒原,又有陡峭的岩石,整体透着冷峻古朴的原始气息的小岛上,精心设计了一个拥有“金子般的心”的无邪女子——贝丝,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丈夫简因突发意外导致全身瘫痪,提出要求,希望贝丝去和别的男人做爱,然后向他讲述细节,以拯救自己的生命,于是上演了一部超越了世俗界限的爱情故事。
在教会严厉管制的大环境里,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姑娘因和别人不同而具有别样的现实意义,这为贝丝挣脱宗教束缚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贝丝可以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与上帝进行虚拟对话,时而喃喃自语,时而粗暴地诘问自己,情欲和信仰的声音在她的内心进行着博弈,这是内心产生剧烈冲突的象征性场景。当贝丝在不允许女人说话的教堂里,无所顾忌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爱一个人,才是至善。”时,这是贝丝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背叛自己的信仰,坚定的选择了“去爱一个人”的时刻,面对奄奄一息的丈夫,贝丝背负着背叛信仰的巨大痛苦,把自己的生命作为祭品,奉献在爱的祭坛之上,以此换取爱人生命重燃的奇迹,这是上帝所极力宣扬的爱的崇高表现。因此,贝丝的死亡也就充满了悲壮的人道主义色彩,在裹挟着两性、爱情、亲情、欲望、宗教、群落、道德、权力秩序、救赎等多个议题的影片中,这样的悲剧必将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除了在影片内容上巧做文章,特利尔还辅以“Dogma95”宣言中规定的手持摄影机拍摄影片,让摄影机放弃自我的“矜持”进入叙事语境,这给影片带来了近乎粗糙写实主义的形式感。同时为影片划分了八个章节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每个章节的标题都配以固定机位拍摄的一系列苏格兰风光镜头,这些风景犹如一幅幅古典油画,伴随着段落说明的等待间隙,让人通过赏心悦目的景色感到宁静,也是贝丝在经受各种压力和痛苦后,内心信念的执着和心外无物的安宁的真实写照。特利尔在形式上的探索增加了影片的魅力,因和影片内容的无缝衔接而具有了美学意义,成就了影片《破浪》独特朴素又异常厚重的风格。
从第一章的婚礼到最后一章的葬礼,贝丝用生命实践了她的爱情理想,无疑奏响了一曲爱情的挽歌,影片中本该为上帝而鸣的钟声最终为贝丝敲响,就是对至真至纯至美的爱的礼赞。这种爱情在生活中并不多见,感动我们的不是影像中爱恋的故事,而是我们内心对爱的信念,贝丝为爱长风破浪的无畏精神。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1996)

又名:爱情中不能承受的痛(港) / 破浪而出(台)

上映日期:1996-05-03(戛纳电影节) / 1996-07-05(丹麦)片长:159分钟

主演: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凯特琳·卡特利吉 Katrin Cartlidge/让-马克·巴尔 Jean-Marc Barr/阿德里安·劳林斯 Adrian Rawlins/Jonathan Hackett/Sandra Voe/乌多·奇尔 Udo Kier/Mikkel Gaup/Roef Ragas/Phil McCall/Robert Robertson/Desmond Reilly/Sarah Gudgeon/芬利·威尔士 Finlay Welsh

导演: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编剧: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彼得·阿斯穆森 Peter Asmussen

破浪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