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之后,稍微看了下豆瓣上对这部电影的评论。有写到影片中的隐喻、象征,更多的是对电影本身的解读;剖析的都很精辟,对电影内容的还原也很到位。看着就觉得自己手拙,但这部片子是值得自己留下只言片语的。
看到跟帖里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的确,在影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便和电脑另一头的“叔叔”说:死亡的东西才永恒,所以按照电影来演,总得死个人。我并没有那么地在意简的死活,因为我知道、我能肯定死的是贝丝;因为她首先是一个女人,其次她是一个为爱而付出所有的女人;只这两点,她便不会好。更不用说别的客观因素。
我知道这不是一部好莱坞影片,梦工厂里“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在这里,却无法逃脱关于爱情终极命运的范式。教堂的钟声在片尾终于响起,但是贝丝却听不见;所谓的“爱情”也终于戴上了“永恒”的花冠。
我恨,恨简的自以为是;他明明知道贝丝对他的爱,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却还自以为是为贝丝着想以身体好转为由要求贝丝与他人做爱。
我恨,恨简的康复;自始至终,简这个形象在我看来,只是贝丝的一个陪衬、遭难的源头,我没想过他会死,但更没料到他会康复!他好了,她死了。是她的祈求带来的奇迹么?我从来不相信奇迹,只能猜想这仅是导演设置的一个矛盾。
很多、很多的女孩子,在某个时刻都曾经是贝丝:为爱情奋不顾身,甚至付出所有。但在最后,无一例外地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他。最后只剩一具空壳,然后不再相信爱情。这样的桥段,你以为很新鲜?和贝丝不同的是,我们不会因为这一次的奋不顾身而丢掉生命!没有人觉得你毫无保留的付出是一种伟大,因此也不会有人关心你在爱情中所占据的是何方战场。
我们应该庆幸。即使我们曾经飞蛾赴火,即使我们曾经迷失方向,即使我们曾经放浪形骸。我们依然保全拥有自己。要知道,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1996)

又名:爱情中不能承受的痛(港) / 破浪而出(台)

上映日期:1996-05-03(戛纳电影节) / 1996-07-05(丹麦)片长:159分钟

主演:艾米丽·沃森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凯特琳·卡特利吉 / 让-马克·巴尔 / 阿德里安·劳林斯 / 桑德拉·沃 / 乌多·基尔 / 米克尔·盖于普 / 鲁夫·拉加斯 / 菲尔·麦考尔 / 罗伯特·罗伯特森 / 芬利·威尔士 / David Gallacher / 大卫·巴特森 / Dorte Rømer / 克劳斯·赫朱勒 / 

导演:拉斯·冯·提尔 / 编剧: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彼得·阿斯穆森 Peter Asmussen

破浪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