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分。

真爱确实有很多面,而本片也确实是“真爱”中真实的其中一面,只是它是真爱最悲剧的一面。

=========

这部丹麦电影是LarsvonTrier早期的良心三部曲之ㄧ,相当震撼的叙述一位弱智女子为了对爱情的信仰而付出一切的故事,这部片跟在黑暗中漫舞一样都有着黑暗的主题和风格,不过在其中却点缀着希望与奇迹,片长3小时却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无聊,很精采的演技和剧情。

这部的剧情大纲----------爱尔兰小镇里,瘫痪在病床上的先生不愿弱智的太太Bess为他守空闺,进而要求Bess去和别的男子做爱,单纯的Bess竟也秉持着一颗纯洁的心为了抚慰丈夫,乖乖照着他的话去做,甚至认为神会因此带给他先生病情好转的奇迹……。

这部片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导演表达出那种爱情和信念的坚持与冲突,对Bess来说,难得找到的爱情她不愿轻易放弃,然而一连串残酷的现实却逼得他活生生的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呐喊,Bess唯一相信信任的只有她的丈夫简,在他哥哥去世的阴影造成Bess的创伤,让他走出这块阴影的是简,因此她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在简身上,甚至是自己的快乐和悲伤都系在简身上,其实这种受过创伤的弱智女子会完全依赖自己信任的男人也不是不能理解的,可是在他新婚过后,面对简必须去外地工作的现实,也可以想见对Bess的心灵会造成多大的冲击,她唯一的寄托和慰藉,就是自己在教堂自言自语和上帝说话,扮演着上帝和自己,来说服自己能够度过他最大的难关。

她不用上教堂根神父说话,在她的心目中,她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这种单纯的信念就是引导他回复理性的关键所在,原本期待简赶快回来的Bess,却很不幸的收到简意外瘫痪的噩耗,这种心灵上的冲击,对一位弱智女子的确需要很多时间来平复,而把自己的所有寄托在简身上的她,也努力想为简做点事情,当全身瘫痪的简因为失去理智而对Bess提出叫她去和别人作爱,来唤起她对爱情的记忆时,这种想法一般人绝对无法接受,Bess一开始也是不能接受,然而在他和她虚拟的上帝谈过话之后,这一切原本难以接受的事情,对她来说,变成了让简康复的救赎与牺牲,彷佛她接收到上帝的讯息,命令她去听简的话,做着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虽然做了不是很开心,不过还是盼望简能够开心,这种对爱情单纯的信仰,外人看来可能会觉得Bess很愚蠢,不过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这个事件,整个解释的角度又完全不同。

导演相当震撼的将一切巧合的剧情融合在一起,却又极度真实,当所有人都对简复原的希望渺茫,只有Bess始终相信上帝会让她的丈夫复元,只要她遵照着丈夫的命令做事,然而最后迟来的奇迹,却将这一切错过的机遇,幻化成一场场的悲剧,会让人去回想到底Bess是不是在跟上帝说话,还是她因为精神疾病而自言自语,而这一切的巧合却使得简重拾对生命的希望,到底这真的是巧合吗?我们不可得知,不过导演的确挑战着观众对爱情和信仰的冲击,当自己所信仰的爱情,会带着自己走向毁灭之路,妳会不会说服自己去完成伴侣的心愿,因为这种单纯的信仰,而引燃了所有的契机,然而从医学的角度来看,Bess也许只是一个因为过度依赖简,而致使自己走向自我毁灭之路,不过不可预知的信仰和巧合却会让人反思自己对理性的坚持。

我很喜欢导演用分章叙述的方式,来呈现Bess在各种时期所经历的事件,而且分篇还有特殊的风景画和歌曲来表达出导演想要表达的意念,个人觉得很有意思,主要都是以海边的风景摄影为主,却很恰到好处的点出该章的主题。另外我要提的是女主角EmilyWatson从影以来最震撼人心的演技,饰演那位心灵脆弱的弱智女子Bess,不但把她在这段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苦难所做出的情绪反应和决定,诠释的动人心弦,却会让人心中激起对Bess的同情和不舍,很多因为受不了打击的情绪崩溃戏,看了让我心中也开始淌血,实在太过真实自然,却又悲伤至极,相当出色的演技!男主角StellanSkarsgård也是硬底子的挪威演员,个人也蛮肯定他在这部片的演技,饰演全身瘫痪却又要强忍悲伤重拾对生命的希望的简,的确也演的相当不错,推荐给喜欢剧情片的朋友喔。

得奖事迹:

艺术电影节最佳外语片

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

凯萨奖最佳外语片

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伦敦影评协会年度最佳新人奖

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导演

==========

我喜爱丹麦怪杰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电影(爱读小说的读者不能错过的导演啊)。虽然某种角度来说,他的故事总是比观众所预期的更背离所谓的常识性,但在乍看有些夸张的剧情之下,刻划出的人性永远是那么样的深刻。

(接下来有故事剧情)「破浪而出」的剧情,在爱尔兰小镇上,一个笃信天主教、有点精神问题的善良女性贝丝,爱上了是外地人、认真尽责油田工人杨,两人顺利成婚。贝丝的性启蒙就是他的丈夫,过着新婚生活的他们相处愉快、彼此相爱,在性方面两人也是热情的。但一次因为工作机械造成的意外,让杨全身瘫痪。贝丝不离不弃照顾,但是重伤的丈夫未见起色,终日躺在床上的杨突发奇想(或是因脑袋受伤的缘故),要求自己老婆与其他男人性交,回来后将过程告诉自己,让自己能藉由这样的过程,得到性的愉悦。

在良心三部曲打头阵的「破浪而出」,无疑是个悲剧地故事,拉斯冯提尔将故事表面包装成「畸形地爱情故事」,但打开包装纸,内含物绝对比想像中更复杂。在这之中涵盖了许多「意识」在里头。观众看到精神有轻微障碍的善良女子,面对这个社会的无能为力。贝丝在电影里头,只身承受整个社会的压迫。她没有反抗,不是因为懦弱,是因为她几乎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爷爷不想认这个精神处于不稳定的孙女、亲生母亲畏惧着受到压力就会失序发狂的女儿、连原本跟她相知相惜的大嫂都动念把她送走。另外拉斯冯提尔在设定贝丝精神医生,是具有巧思的,贝丝听了丈夫的话,脱光衣服诱惑年轻帅气的医生时,医生基于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伦理而断然拒绝,之后第二次独处一室时,却推翻了自己本来固有的道德观,主动佯装不经意触碰贝丝的身体,对贝丝吐露爱意。从这边可以看出,拉斯冯提尔对于人性是充满不信任的,认为人是个不稳定的个体,让我联想到杜思妥也夫斯基「罪与罚」当中的角色,处在一种暧昧摇摆地状态里头,就像装在桶子里面透明的水,不能去评判善或者恶,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只要外力稍有介入,水就会晃荡。他在电影中挑战医生的道德观的同时,也等于在挑衅观众的道德。医生是个坏人吗?很难说是。会关心贝丝状况之外、也避开第一次的挑逗。但你能说他是好人吗?同样很难说是,他有跟病患发生关系的念头,而病患是个丈夫瘫痪、精神又有问题的弱势女子!而贝丝的丈夫又如何呢?他工作认真、对同袍有义气、在尚未瘫痪前也善待贝丝。但在瘫痪之后,说唯有「爱」才能让自己活下去,而要维系「爱」,必须藉由贝丝与其他男人发生关系才能达到,甚至露骨地说出不是为了贝丝着想、这么做都是为了自己。

拉斯冯提尔也讽刺宗教,除了点出宗教无情的歧视之外,拍了许多祈祷的画面、对照贝丝遭逢的种种不幸,也是用一种隐晦的方法表达对宗教的看法。拉斯冯提尔电影中的「恶意」,是他的电影总是如此吸引我的原因之一。或许对于他来说,被他认定的「虚伪」,无法进行劝说,因为人们根本不听劝,所以他以毒攻毒,用「恶意」奋力与之相抗衡,尽管明白难以抵挡虚伪巨兽。他的恶意不是为了恶而恶,而是属于他「良心」的表现。

电影中有两处悲怆的情节,至今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一处是贝丝遭到一群顽皮小孩羞辱,叫妓女、丢石头的画面,明明是个再「芭乐」也不过的情节,在这电影里却显得张力鼓胀,前面堆叠的感情,在这刻爆发,彷佛感受到痛觉、自己也被石头扔到似的。要佩服艾蜜莉沃森的演技(这部她的演技真的太惊人啦!戏份也挺重,角色设定也有一定发挥空间的男主角相形下则太过平淡)。也要佩服拉斯冯提尔节奏感,我称之为拉斯冯提尔的「后摇大爆炸」。另一段则是当贝丝重伤到了医院,声嘶力竭地喊着丈夫的名字,明明与丈夫的距离是那么样的近,瘫痪的丈夫却在自己的病床上无能为力、连表示安慰都做不到。如果孤独也有所谓的等级,那么这画面真是「孤独核子弹」,有深度、有破坏力,烙下难以抹灭的记忆痕迹。「同床异梦」的悲哀程度一点也不够看了,这可是「同梦不同床」啊。别被片名唬弄,看完这部电影,不会有破浪而出的爽快感,而是快被大浪给淹没了,连片名都来个翻转,拉斯冯提尔真够呛的了。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1996)

又名:爱情中不能承受的痛(港) / 破浪而出(台)

上映日期:1996-05-03(戛纳电影节) / 1996-07-05(丹麦)片长:159分钟

主演:艾米丽·沃森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凯特琳·卡特利吉 / 让-马克·巴尔 / 阿德里安·劳林斯 / 桑德拉·沃 / 乌多·基尔 / 米克尔·盖于普 / 鲁夫·拉加斯 / 菲尔·麦考尔 / 罗伯特·罗伯特森 / 芬利·威尔士 / David Gallacher / 大卫·巴特森 / Dorte Rømer / 克劳斯·赫朱勒 / 

导演:拉斯·冯·提尔 / 编剧: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彼得·阿斯穆森 Peter Asmussen

破浪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