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评,只是观后管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看着会很痛苦,这里没有花园、没有鸟语,只有人间卑劣的行径。曾有文章给他写了一个称号:凌迟人性的大师。我觉得这个称号倒是很适合的。我看过的他的电影里,主角都是女性,并且结局都很悲惨,轻者黑化(比如《狗镇》),重者死亡(比如《黑暗中的舞者》),所以有人说他是仇视女性,我个人并不认同这一点。反而我觉得他正是通过他的电影,提醒人们,女性在这个世间遭受的折磨。而《破浪》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破浪》的故事挺简单,我简单叙述一下:贝丝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相信爱的力量、相信信仰的力量。她爱着一个油矿工人,并结婚。由于油矿工人需要外出工作,贝丝自己离不开他,所以就祈祷上帝让他回家(她看到老公工友因为受伤提前回来了,所以她祈祷时多多少少也希望老公受点伤回家)。但是没想到,老公真的受伤回来了,但伤的有点大:全身瘫痪。
贝丝是痛苦的,但还是为老公心甘情愿做一切,包括他老公一些挺变态的要求。而这个时候,整个世界都在用各种名义,要求贝丝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以爱的名义、以理性的名义、以关心的名义、以家庭的名义、以宗教的名义等等等等。
最后贝丝被这个世界毁了,她死了。在她最需要这个世界、朋友、家庭、宗教来安慰她、保护她的时候,这些地方都关上了门,拒绝了她。最后她死掉了。即便如此,本地教会还要在她死后诅咒她下地狱。
贝丝在整部电影里,没有伤害过一个人,甚至没有真正恨过一个人。她在内心里建立了一个上帝。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方式与自己交谈,我觉得这是贝丝内心的反思。她的临终遗言是:全是我的错。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一个如此虔诚、善良的女孩,落得最后这样一个结局?我个人认为,是整个世界。
所以电影中出现这样一句台词,写到:死者(指贝丝)的死因是善良?
我们俗话说的好,人善被人欺。善良在这个世界上,基本等同于吃亏了。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想从你身上拿走点什么,一个善良的、不设防的女孩子,怎么才能得到好的生活。这很难。好人要是能生活在珍惜善良的社会里,或许命运会不错。但我们这个社会现在,珍惜善良吗?有些很无私、很善良的人,我们有时候也会想电影里一样,会说他们真蠢。为什么?因为我们骨子里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电影最后,油矿钻井平台上方,响起了神圣的教堂里没有的钟声(电影开头里的教堂,没有钟)。这是一种神迹。因为贝丝的丈夫把她的遗体带离了那个并不爱她的小镇,进行了海葬。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钟声为她丈夫这仅存的一点善良而鸣响。
这部电影是1996年,我感觉这部电影里,“冯导”还是挺温柔的,特别是结尾处,似乎还赞扬了未完全泯灭的善意。但后来几部我看过的电影,像《狗镇》《黑暗中的舞者》《反基督者》《女性瘾者》《忧郁症》这些片子,基本就没了这一丝的温柔了。特别是《黑暗中的舞者》。
我自己就有点悲观,所以冯导的片子很对胃口,仿佛找到了真神……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1996)

又名:爱情中不能承受的痛(港) / 破浪而出(台)

上映日期:1996-05-03(戛纳电影节) / 1996-07-05(丹麦)片长:159分钟

主演:艾米丽·沃森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凯特琳·卡特利吉 / 让-马克·巴尔 / 阿德里安·劳林斯 / 桑德拉·沃 / 乌多·基尔 / 米克尔·盖于普 / 鲁夫·拉加斯 / 菲尔·麦考尔 / 罗伯特·罗伯特森 / 芬利·威尔士 / David Gallacher / 大卫·巴特森 / Dorte Rømer / 克劳斯·赫朱勒 / 

导演:拉斯·冯·提尔 / 编剧: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彼得·阿斯穆森 Peter Asmussen

破浪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