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s是一位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女孩。石油工人Jan是她的丈夫。



Bess善良又脆弱,她在精神病院呆过,笃信基督教,当生活中出现她无法处理的困境时,她总是向天父祈祷。有趣的是,可能由于自幼患有精神疾病,她一直被家庭和教会告知要“be good",这一教诲潜移默化地深入了她的潜意识,以至于她会在祈祷时不自觉地分身扮演自己和天父两个角色,幻想天父在与自己对话,警告自己要be good,并认为天父会根据她的表现进行奖惩。



迫于生计,工人阶级的新婚假期总不长久。Jan很快就远行采石油去了,Jan是脆弱敏感的Bess世界里的擎天柱,她将他的爱情视为天父的礼物。Jan走后,Bess进入了精神崩溃的状态,她发疯般地对丈夫日思夜想,大哭、每天对着日历念叨着距Jan回家还有多久,无数次双手合十恳请天父送Jan归来。



Jan果然回来了——他在作业时被器械击中头部,全身瘫痪了。Bess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负罪感,她认为Jan的负伤是自己因对天父要求过多、不乖而受到的惩罚。



(在我看来,Jan并不能配得上Bess如此浓度的爱。新婚之夜,Jan怀抱着处女Bess问:"Howcould you take it? How could you keep away from the boys?" 新娘Bess甜蜜地回答:"I waited for you." 话音未落,Jan已经像听到男女间调情的套话般笑了起来,Bess一愣,正色道:"No, don't laugh." Jan工作时,Bess蹲在苏格兰的红色电话亭里等Jan来电睡着了,等了一天接起电话来,先是犹犹豫豫说家人不让自己总说爱Jan,因为她实在爱他太多了,最后还是忍不住说出I love you so much,低头哭起来。)



Sex对于新婚夫妇是一个重要问题,Jan瘫痪以后,对于此事颇为懊恼和介怀,他自己失望,也害怕Bess失望。Bess穿上Jan蜜月时送给自己的裙子去照料他,Jan却说:“你以后来,穿宽松些的衣服吧,这样我就看不到你身体的曲线了”。他先是提出Bess可以在不被别人发现的前提下找一个情人,被拒绝后又告诉Bess,只有她去和别人做爱,并回来讲述给他听,他才会不想死,他会觉得是自己在与Bess亲热,这是拯救他的唯一办法。Jan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要求是有问题的,他在言谈间也表露出了稍许动摇:“是不是濒死时,人就会变得邪恶?”。



Bess陷入了惶惑,她相信Jan的话,但她深入骨髓的道德观念不允许自己这样做,最后她只好安排脑海里的天父要求她将这视为爱的考验。从公交车上的边缘性行为开始,她发现每当她与男人发生关系,Jan的病情就真的会好转,她更确定这是天父对她经受考验的奖励。她成为了一位妓女,被教堂、家庭和社区拒之门外,但只要听到Jan病情恶化,她就自责是因为自己没有和别的男人发生关系,然后再跑去自我牺牲。最后,她孤身上了一条满是海员的大船,后伤痕累累地被送到医院,死去了。



奇特的是,Bess下葬时,Jan已经奇迹般地可以下地行走。教会给Bess定性为“要进地狱的人”,Jan偷出了Bess的遗体,为她举行了海葬。天上传来钟声,死于being good的Bess沉入了大海。



豆瓣评论中有人说,此片改名为“白痴”,似乎更为合宜。我不这样认为。Bess显然不能归入我们日常所见的被男人所迷惑而不自爱的傻女孩,她只是按照自认为的因果律来行事,由于有智力障碍又笃信基督教,她天真地将“与别人发生关系”和“Jan好转”视为因果,甚至说出“他没心跳时,不用电击的,我可以救他”这样的话。这种因不懂科学或者科学无法给出答案而错连因果的现象很常见,比如人类的部分祖先认为女人的经血与霉运有关,或者以为自然灾害是对皇帝失德的惩罚,并按照这样的因果律行为。我们不能自负地将前述行为评价为愚蠢——我们不也是按照自己相信的因果律在行事么,凭何自以为高明?Bess行为的实质,不过是去做一件艰难但有效的事情,意在得出拯救Jan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个社区里的女人,她要慎言慎行,而作为Jan的拯救者,她必须成为妓女,两种be good的要求起了冲突,矛盾的Bess出于对Jan的爱选择了后一种。



Bess的世界按照简单的规则运行——天父是她精神世界中的神,Jan是她世俗生活中的神,她的行为符合他们的要求,就会得到奖励,违背他们的指示,就会受到惩罚。这里的天父也是她虚构的,质料是自幼受到的来自家人和教职人员的讯戒——“be good"、“be a decent human being”。Bess知道自己有些stupid,但实际上,她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在存在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她自创了一套模式使世界得到解释,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Bess做出的,是自己认知范围内最合理的选择,我看不到指责她愚蠢的理由。


在女权问题日益被公众讨论的中国 ,有些女性观影后,或许会急于站起来将Bess对性道德的违反及种种“愚蠢”的行为归因于她的智力缺陷,从而使自己与此类“习惯于为男性自我牺牲的女性”形象保持距离。 更何况此部电影导演 Lars von Trier 惯于表达对女性的怜悯和关注,曾拍出大名鼎鼎的《女性瘾者》。批判Bess因其女性身份受到家庭和教会的逼压,并由于没有思辨能力而对那套行为准则照单全收,导致心灵痛苦和无谓牺牲,也不是没道理。但我认为,Bess太过纯洁善良,她超越了一个牺牲自我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善良的“人”。我们这些微渺痴愚的凡人皆在奋力自救,而Bess执着于拯救他人,她在牺牲,在爱,她超脱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自私。导演在Bess身上投射了神性的光辉,并在电影结尾处为她响起了天堂的钟声。



另外,我很喜欢电影里的医生 Dr.Richardson,他是一位高尚的凡人。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1996)

又名:爱情中不能承受的痛(港) / 破浪而出(台)

上映日期:1996-05-03(戛纳电影节) / 1996-07-05(丹麦)片长:159分钟

主演:艾米丽·沃森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凯特琳·卡特利吉 / 让-马克·巴尔 / 阿德里安·劳林斯 / 桑德拉·沃 / 乌多·基尔 / 米克尔·盖于普 / 鲁夫·拉加斯 / 菲尔·麦考尔 / 罗伯特·罗伯特森 / 芬利·威尔士 / David Gallacher / 大卫·巴特森 / Dorte Rømer / 克劳斯·赫朱勒 / 

导演:拉斯·冯·提尔 / 编剧: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彼得·阿斯穆森 Peter Asmussen

破浪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