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喜欢淘碟的时候,总觉得卖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可以第一时间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然后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几句最近热门的片子。他们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比如公务员、商人、小贩、白领,职业给他们不同的气质,但聊电影时大家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当官的少收你几块钱。

那些年也买了很多DVD,弄了几个碟包,装的好好的。大学毕业的时候,送了人,相当于送了一小部分大学记忆。朋友想还回来,我笑笑说算了,家里连个放碟的机器都没有,留在你那至少有个念想。其实,那些碟我也只是看了小半,淘碟的快乐远远大于观影的快感。

更多的电影是在露天电影,租录像带,租VCD、DVD、BT下载、百度云资源里观看的。但买碟确实是观影长河里的重要一节,卖碟小贩到现在还存在,只是在渐渐消亡。

《蔓延》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卖碟小贩,他叫申明,明明很闷,却喜欢去天桥、酒吧、路边去卖碟。他的合伙人小王因为贩卖黄碟已经进了局子,他却毫不死心,放在好好的店不看,冲进汹涌的人流去卖碟。

他遇到了性苦闷的大学老师、走投无路的无业者、风骚的妓女、大限将近的艾滋病患者。这与我的印象不一样,我以为买碟的至少是温饱以上人群,也许那个年代人们精神生活集体苦闷,也许野百合也有春天,底层边缘人群也有精神需求。

这些顾客都因为看碟,生活有了些许改变。

大学老师温柔知性,但偏偏老公是个同性恋,生活苦闷无比。她从电影里找到了自己,也许觉得以前那些年都白活了,会在地铁里偷偷抚摸男乘客的下体,会和突然上门的小贩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来一发。偏爱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比如《捆着我,绑着我》,比如《活色生香》。

无业者夫妻下岗没钱吃饭,看了《低俗小说》就想一起去抢银行。他们在大街上看到穿的美艳的少妇,就去尾随等待时机抢劫。结果他们却遇到了假警察准备强暴这位少妇,意外还把少妇救了。他们抢劫小吃店,结果被店主损了一顿双双自杀了。这剧情也太扯了…

妓女是与申明在酒吧认识,一心想要看《花样年华》。她看碟不付钱,用肉偿,剩下来的用碟抵。她还故意留下几张碟,以期待下一次相遇。在那个微信还没有的年代,这种关系确实难得。妓女甚至成了小王的知心姐姐,还耐心听他说自己的私人故事。

那位艾滋病病人的生活也缺乏铺垫,对以前的过往只是一带而过。只是看了《大河恋》,就想去海边看看,可是电影里是大河呀,非青岛的海边浴场呀。也许命不久矣,想去散散心而已,《大河恋》其实不是好的选择,还不如听《加州梦想》呢。

题材的切入点确实不错,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地下电影”,投资资金短缺,导致导演只想拍这么一个题材,忽视了内容的合理性。导演连拿奖的野心都没有,都没有好好雕琢一下细节,拍的还不如30岁导演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虽然绝望,但演员表演真挚,让观众有共情。

其实影片里提到的阿尔莫多瓦电影也是类似的题材,投资也不高,没有打斗也没有场面。只不过阿尔莫多瓦对细节很雕琢,从一个小故事出发,揭示现代生活中人类的感情纠葛,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结尾。

《捆着我,绑着我》就是这样的故事,就是一位粉丝追求女明星的故事。从画册里抚摸,偷偷潜入她的更衣室,跟踪、送礼物,到最后的捆绑。捆绑让人失望,没有所谓的SM感,但却悄悄地拉进两人的距离。最后女主角虽然成功逃离,但却回到男主角身边,还和姐姐一起接纳了男主角。

西班牙的狂野奔放,电影里可管中窥豹。虽然电影最后有激情镜头,但只是两人关系的延伸,并非让你感觉到猥亵之感。大师就是这么来的,美国有大片,欧洲有艺术片,中国电影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但中国观众总喜欢骂艺术片太闷,商业片剧情太套路,总有不满意,缺乏宽容。

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你生活的一个出口,让你从自己的小角落里跳出来,生活在别处。所谓电影延长你的生命长度三倍以上,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犯罪电影绝对不是教你去犯罪,情色电影绝对不是教你去出轨放纵。不要将电影“妖魔化”,觉得要区分好电影和坏电影,好的电影能培养正确的“三观”等等。其实,只有拍的好的电影,而没有内容好的电影。

在那个不太开放的年代,电影是了解世界其他国家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电影有的浪漫,有的现实,但很少会曲解。观众并不傻,恶意嘲弄本身就不是生活本色,也更不是好电影的特点。如今,电影是表达导演个人想法的重要载体。不管是他想赚钱,还是他想创新,还是他想记录一段生活。



蔓延(2004)

又名:Pirated Copy

上映日期:2004-10-21

主演:于博 / 胡晓光 / 王亚梅 / 娜仁其木梅 / 

导演:何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