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德尼罗1976年主演的一部电影。看了之后,首先对影片的名字困惑不解,照故事的情节,里面虽然有“大亨”,大亨却非主角,也不是“最后”。应该叫《好莱坞制片人》才恰当。然后感觉整部影片情节平淡枯燥,幸而有德尼罗、罗伯特·米彻姆等一众大牌出演,才让影片增色不少,完全是角托戏的姿势。
这个主角制片人门罗·斯坦由德尼罗扮演,米彻姆饰演他的老板。据说剧中人物都暗有所指。好莱坞的同志们描述好莱坞的故事,各种运作,各种八卦,各种纷扰,各种潜规则,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让一般观众这类局外人看来仍不免有些生涩。
影片讲的是年轻的电影制片人门罗·斯坦是好莱坞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勉,运筹帷幄,指挥着一部影片从剧本到上演的全过程。他指派导演和编剧,倾听明星的诉求,安抚年老珠黄的女演员,修理地震后漏水的水塔,周旋于好莱坞的社交名流之间,享受成功后的满足,他也热爱这种生活。如他自己所说:“电影是人的需要,电影给予人们所需,这就是我的生活。”
电影是一种精神产品。一是为了满足观众们的精神需求,具有消遣娱乐和社会教化功能;二是它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观众喜欢,票房就好,利润也高。只是这种商品没有售后,不能退换。马未都曾经调侃说:“将来可以创造这样的机制,刷卡进影院,看到半截不满意了,刷卡出去,自动退回余款。”他的这个想法要是真的实现了,对于那些低智商的烂片将是巨大的打击。
门罗所说“电影是人的需要”,那么了解观众的需求,则是所有电影人首先要考虑的。唯有这样,才能使电影这个商品赢得最多的客户,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
观众的需求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一方面观众的精神需求是分层次的。有的观众喜欢远离众生显示高雅,那么就需要生产故弄玄虚大家都看不明白连导演也闹不清楚的电影;有的观众喜欢诗和远方,那么就出现了《海上钢琴师》之类的电影;有的观众就喜欢烂片,那么就有了《八枪拍案惊奇》。再进一步说,观众需求也有现实的和长远的。那么对于观众的潜在长远需求也要照顾到,于是电影也有了引领观众的导向性功能。不过做到敏锐的遇见到未来,雅俗共赏,票房和精神进步高度统一,实在是很难的。实际上,包括我在内的芸芸众生们,还是喜欢那种浅显易懂不费琢磨的电影,所以现在这些影片公司包括好莱坞,每年出的电影大部分都是烂片。别说引领观众了,直接拉着观众的智商倒退。对于电影公司来说,无所谓社会责任,无所谓意识形态,赚钱是第一位的。在《最后大亨》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景。老板为了赚钱,剧作家远离观众,而门罗却要坚守自己的信念,难免最后落到个被炒的结果。
到了门罗这样的制片人的位置,名也好,利也好,性也好,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却并不快乐。这也是许多成功人士所面临的困境。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远优于一般人,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当门罗遇到凯瑟琳,就投入了所有的情感,穷追不舍。其实他们所追求的,并非是一夜情和简单的性爱,而是彼此的真情,一个眼神,一个轻微的动作,一个深情的接吻,就连接了彼此的心灵。他们要享受这短暂珍贵的“平静的生活”。幸福的时刻过得那样快,门罗一回到办公室,首先看到的就是那张接见各色人等的日程表。而当门罗正在审查新片时,收到了凯瑟琳的信,信中就一句话:“我已经在今天结婚了。再见!”这时,我们从门罗呆滞的目光中,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是多么痛苦!
仍然是那个老问题,在人生的选择上,你到底要什么?
影片中德尼罗的表演更加成熟了。尤其是那段在剧作家面前表演的小品,模仿一个女性回家,倒出钱包,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的摘下手套,真是惟妙惟肖。
本人评分:6.0。

最后大亨The Last Tycoon(1976)

又名:荷里活最后大亨

上映日期:1976-11-19片长:123分钟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托尼·柯蒂斯 Tony Curtis/罗伯特·米彻姆 Robert Mitchum/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唐纳德·普利森斯 Donald Pleasence/雷·米兰德 Ray Milland/达纳·安德鲁斯 Dana Andrews/彼得·斯特劳斯 Peter Strauss/泰莉莎·拉塞尔 Theresa Russell/Tige Andrews/Morgan Farley/约翰·卡拉丁 John Carradine/杰夫·科里 Jeff Corey

导演:伊利亚·卡赞 Elia Kazan编剧: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