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两部电影的人都知道,一部很火,一部很窝火。前面是口碑票房双丰收,后者几乎无人提及。同样的青春话题电影,差别为什么那么大?差别它们就是那么大。
《那些年》这部电影写实,不娇柔造作。观众容易接受,或者说电影的感情基调和观众的情感基调在一个频道上面。比如里面很多实诚的话题:心安理得的差生,在家裸奔,母亲支持儿子自慰,一百种引起女生喜欢的方式,参加前女友的婚礼等等。请问,观众朋友们,你们有几人能够有这种屌丝般的、过山车刺激般的、刻骨铭心般的生活和成长体验?!最实在的东西才是最打动人心的东西,这个道理真的是真的。而《李雷和韩梅梅》,拍的是偶像剧的既视感,走的是网络剧的剧情,玩的是80后的弱弱的情感基调。里面虽带有一些80后的成长记忆和元素,但是整个电影显得很肤浅。说它是泡沫剧不足为过。80后的朋友们确实怀念那些听卡带的时光,但是你不能放个MV,就想要我们产生共鸣。导演编剧你的思想太简单了,我看见你我会说,你好单纯啊。你们想讲一个像牛奶般的故事?结果牛奶馊了,哈哈哈哈哈!
《那些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首先男一号不用说,有血有肉,与众不同。他是不学的渣渣,他只认为女一号只是比别人漂亮了一点点一点点而已,而且还没有准备追她,追她纯属意外——哎呦,这个故事很有可读性哦。男一号是个没有太多成长烦恼的人,没有一般电影你们那种苦大仇深、壮志未酬的状况。他没有学习的压力,没有爸妈吵架的家庭的压力,他只是有点我行我素,喜欢李小龙师傅,还打得一手烂拳,偶尔(也可能是经常)对着美女海报打打飞机。还有一帮算得上好的狐朋狗友(此话没毛病)。他在电影里面的活动轨迹和情感轨迹是这样的:先自白,告诉你们我是个屌丝,我不学,美女学霸要我学,反正学就学吧,我学不好,我削发明志,我学,我学,我三更半夜度英语,后来,后来的后来,老子逆袭了,上大学了。咦,我怎么和女一号拍拖了,原来是女一号没有考好,处于同志般的情谊,我决定背负骂名和诅咒爱上女一号。可是,我不懂爱呀,我又把女一号弄丢了,再后来,狐朋狗友们都追女一号,再后来他们都和一样短暂成功又失败了。于是,狐朋狗友之间的情谊更深了。最后一起参加女一号与中年男人的婚礼。在男一号出人意外地吻过新郎又吻过新娘之后,男一号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春的故事值得像藏茅台酒一样珍藏,还狗血地来一句“当你真正喜欢一个人,你会祝她幸福的”。这个电影里面的男一号和其他青春电影里面的不一样,不一样,我们不一样。女一号的戏就不多说了,衬托地恰到好处。不娇不造,不温不火,刚刚好。那个曹车机,那个廖街边,那个不可缺少的胖子,太抢戏了。反观《李雷和韩梅梅》,李雷是个什么样的人?懂点小科技?妈妈不让他谈恋爱?喜欢耍帅?吉他几级?这种形象设置太普通了,太不引人注目了。请问他这样的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长大的吗?特色在哪里?女一号这个花痴,英语说不好就算了,还喜欢讲大道理装纯,说什么老师补课不好之类的。(不过确实,老师补课真的不好)。剧情还给我们来个家里苦,得癌症,这编剧也太懒了,你要多动脑筋想啊,你不会说女一号成为了学校帮派老大,男一号如果不喜欢他,她就要把他的左手的中指的箩型指纹改成扁型指纹,这样观众都会喜欢看啦,喺不喺?!你说里面的男女一号,霸气?没有。单纯,一尘不染?不像。聪明智慧?算了吧。
《李雷和韩梅梅》是典型的借IP圈钱的电影,不管它圈到没圈到,这样的电影观众肯定不会喜欢。现在国民认知能力,影视审美能力提高很多,不可能再随便被那些不入流的东西忽悠。《那些年》的商业成功离不开商业的运作,但是它电影艺术制作的成功是有良心的。它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贴切感情。二是贴切社会。任何的经典之作都不能抛离这两个因素。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身处复杂社会的我们背负五颜六色的情怀,在努力欣赏。

李雷和韩梅梅(2017)

又名:李雷和韩梅梅之昨日重现 / How Are You

上映日期:2017-06-09(中国大陆)片长:90分钟

主演:张子枫 / 张逸杰 / 成梓宁 / 李砚 / 常铖 / 王旭东 / 张诚航 / 苗皓钧 / 花希 / 马泽涵 / 应亦涵 / 朱子岩 / 李扬 / 郝平 / 王菁华 / 塞拉斯·列维·纽豪斯 / 

导演:杨永春 / 编剧:肖李任颐/杨永春 Yongchun Yang/陈林 Lin Chen/骆平 Ping Luo

李雷和韩梅梅相关影评

林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