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上中学的时候看《城市画报》,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新年特刊,他们做了一个90x的专题,全刊围绕着几个不同城市、不同阶层的90后,展现了当时中国90后的众生相。印象中那是唯一一期我从头到尾完全阅读的《城市画报》,当时就觉得特别震撼。作为一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生活圈基本不出二环、泡图书馆不上网的封闭敏感的中学生,当把那一个个真实生动的面孔和故事摆在我面前时,真的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要知道那是我一个还不知道TP攻受SM的年代,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视线开始逐渐从小说电影张悬陈绮贞转向了社会纪实、边缘群体、少数人还有摇滚乐。

那时候,90s们还可以挺起腰板做”青少年’,被现实泼了冷水了无非就是“叛逆”,就算犯了事至多也就是个“少年犯”,而已。

就在我不看城画很多年,已经快忘了我那个傻b无比的叛逆期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个纪录片。再回首,哎呦我操,都特么20多啊擦,而且多了这么多啊擦。直到我现在打下这些字,我还是不能相信距离那本城画已经过去5年了。刚刚我还跟5年前那个与我互为仇雠的父母一起喝着葡萄酒看着纪录片,我妈还能在看见我喝酒、知道我抽烟之后用着平和的语气跟我说着“呦,挺逍遥啊,不过出去以后烟就别抽了昂”这类正常的母女间的对话。

说回这个片子。基本上就是一个90后的众生相,和那本城画不同的是,他是用影像来展现的,范围也从国内拓展到了世界范围,更重要的是,导演本身就是他所拍摄的这个群体中一个鲜明的角色个体。我最喜欢的是这个纪录片的拍摄和最后出片中间有一个2年的间隔,这个间隔让导演可以对之前偶遇有后续的补充,不仅让这些故事看起来更加顺畅和圆满,而且放在每集的最后更有点像电影彩蛋一样给人惊喜的感觉。

除此之外,整个片子的剪辑给我感觉一种非常用心的而感觉,不一定成熟,但是很用心,付出了比一个普通纪录片更多的心血和关注。作为一个旅行纪录片,里面加入了不少的后期特效,诗歌的字幕处理、滤镜和对比色的运用、不断闪回的多个电影片段、插入的历史片段还有用表现心理状态插入的几个爆炸片段,虽然有的地方会有用力过猛的感觉,不过更多的是让这部纪录片有了高于旅行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有一集戏剧家面对镜头讲述眼睛对于人物的作用时的一段插入,那段插入的小片包含了几乎所有我能想到的关于眼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镜头,还有那些我不知道的。虽然手法略显粗糙,但是看到那一段的时候我真的被定格了。

BGM也是一大亮点。我总觉得这样的片子是专属于旅游卫视的,但是多亏现在有了看CCTV9的习惯,才发现这么一个穿着皮衣骑侉子唱着sunday morning穿越亚非大陆的纪录片。不过在央视听到carsick cars的《中南海》时还是惊了。作为一只央视打工仔,听到《中南海》里每一段都目的性的用旁白压过“抽烟只抽中南海”那句歌词时真的...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同时还有西瓜肉丝、joyside、液氧和as the stars fall等等,一路数着熟悉的bgm看片子的感觉还是蛮好的。


片子的第二集里,我终于看到了真实的剖腹产。以前在电影里多少看过自然顺产的画面,尤其是《罗曼史》里那最后一幕印象深刻。不过作为一个剖腹产出生的人,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实没有马赛克的剖腹产。看到打开的肚皮、剪短的脐带、缝合的伤口还有伤口边上的血、母亲的泪水,还有手术第二天父母对孩子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爱护的眼神,我想不起那样一个关于我的画面了,过了这么多年和父母的冰霜期我应该也无从想象,但是隔着屏幕我却开始想象一个20多年前的情景,这种反差让我流泪。

其实从中学开始看旅游卫视,也看了不少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了。甚至这次看本片的时候,有一些特别的风俗我都曾经在记不得那个片子里看过,虽然对于那些风俗本身已经不那么惊奇,但是每一次看到这些去勇敢经历的人我都仍旧会热血沸腾,就像我第一次看到一样。

说起来,我也见过了搭车去柏林的刘畅,搭或一个人的帐篷,睡过什么都没有的硬木板,住过平均10几块一晚上的旅店,也蹭过车,无数次跟陌生人拼黑车,在通宵的硬座火车上跟陌生人玩真心话大冒险,在草原上和陌生人通宵的喝酒唱歌看烟火,这些人都在第二天又像个陌生人一样各奔东西。

说起来,我已经20s,每天工作却没有固定工资,经济上不能自理,毕业论文还没开始写,而且还要继续用父母的钱读书,通常情况下我都感觉糟透了,又穷又废柴。

但是......

真希望以后有机会补充这个但是,用一种特别自我的方式。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2015)

又名:Another Me in the World

主演:未知

导演:杨帆 Fan Yang编剧:杨帆 Fan Yang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