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5-06

Knight-Errant • 楢山节考:浅谈

影片的形式有点像评弹——叙事者的身份——以一种弹唱的方式叙述一个故事,而故事则是影片的名字《楢山节考》,楢山习俗的考据。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但可以深挖的东西又很多。首先围绕着影片所进行的祭祀用的歌曲,在孙子的一再改编下,最后形成了影片结尾的最终版本。老人于孙子而言唯有累赘可言——因为老者也要分杯羹,在那样饥贫的年代——而讽刺的现实却是当孙子闲情逸致戚戚我我时,稻田里辛勤耕作弯不起腰来的是老人们。从对老人33颗牙的嘲笑与诋毁,到一再地催促上山,再到最后对本地习俗的歌唱,可见人性的堕落过程。年复一年,一批一批的老人被送上山去——白骨可证——而老一辈人有着坚定的信仰,对山神的敬畏与虔诚,而代代相传下来,最终剥去了食之哽喉的麸皮,只剩下赤裸裸的人性。当最后开始颂扬送老人上山的时候,人们已经不再有悔意,不再有踯躅不安,不再必须寄托于那些说辞才能蒙蔽良心的煎熬了。

可以想见这样的习俗的来源。当人的物质生活与情感需求发生矛盾时,能牺牲的只有后者,就如马斯洛需求阶梯一样,当你生存都受到了威胁的时候,人是会放弃此后的一切追求的。虽说时代的进行是与此逆向的,可现在的社会仍然充斥着这样的现象。人性是一个虚词。因为人本身不是一致不变的,人心是矛盾的,自然,人性是荒诞的纠结体。条件稍好的年代,不愿上山的称为懒虫,更紧迫的年代,则是山神降罚。没有撤销这样的习俗的本质原因并非是信仰与敬畏,扪心自问,总能发现楢山山神只是借口,之所以胆怯,恰是因为在每个人的人性面前,人们抬不起头来,愤怒是怯懦的代名词——正如儿子看到别人绑着父亲上山时那样,纵使他有勇气去抽他的耳光,把他推落崖底,可他仍旧没有勇气接回老母——因为在两难时,他是不敢直视自己的良心的。

偷盗那幕亦如此,再一人偷盗被捉之后,紧接而来的震撼景象是全村出动瓜分盗贼家的财产,安慰自己说拿回来的是被他偷走的那份,扯平了。期间人性全然泯灭。有所怜悯的唯有老人、儿子、儿媳,而如此烘托所形成的强烈落差是,上山的矛盾正是留存于此三者唯存人性者间。

不幸之大,纵使再善良的人也因此堕落。

拳四郎说,不幸的时代哟。

可真正的不幸却是人性的懦弱。

楢山节考楢山節考(1958)

又名:The Ballad of Narayama

上映日期:1958-06-01(日本)片长:98分钟

主演:田中绢代 Kinuyo Tanaka/高桥贞二 Teiji Takahashi/望月優子 Yûko Mochizuki/市川团子 Danko Ichikawa/小笠原庆子 Keiko Ogasawara/东野英治郎 Eijirô Tôno/宫口精二 Seiji Miyaguchi/伊藤雄之助 Yûnosuke Itô/三津田健 Ken Mitsuda/鬼笑介 Oni Emikai/高木信夫 Nobuo Takagi/吉田兵次 Koji Yoshida

导演:木下惠介 Keisuke Kinoshita编剧:木下惠介 Keisuke Kinoshita/深泽七郎 Shichirô Fukazawa

楢山节考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