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节考》共两个版本,其一是1958年的木下惠介版本,其二是1983年的今村昌平版本。该电影改编自深泽七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日本深山中的某处村落,还沿袭着古老而又泯灭人性的传统,由家中的长子将年满70的老人背入楢山丢弃。
(科普:“节”:规矩,仪式;“考”:考证,推断。)
主人公阿玲婆已经年满69了,身体依然健康,可以十分轻松的咬断草绳下地干活,这却让她饱受嘲讽。她的大儿子辰平面对困苦的生活中仍残存着对母亲的不舍,不忍心把母亲扔在楢山上。此时阿玲婆已决意上楢山,在解决完家中的琐事后,她悄悄的在石臼上磕掉了自己的两颗门牙。赶在冬天来临之际,督促着辰平把自己送上了楢山……
木下惠介导演的版本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非常费力的表现形式,观感上与实景不同,代入感更深刻。此版本在内容上也更贴近原著小说,几乎无改动,全部真实还原。
阿玲婆准备磕牙的部分,以日本传统音乐为背景结合旁白,那种无奈和凄凉的感觉倍增。全片内容简洁,所以十分突出辰平背母亲上山这部分。当辰平将母亲放下,随即便抱着母亲痛哭但又无奈离去,半路中他看到阿又公的儿子挣扎把自己的父亲推落山谷,他冲上前便和阿又公的儿子扭打在一起,无不是与内心中的自己做着挣扎,把母亲残忍丢在山上的他与推落父亲的同村人又有何分别。
整个背母亲上山的过程中,持续的背景乐把悲伤的情绪调动到最高点。这个版本从观感上来说非常优秀,且毫无杂念的表现了当时环境对老者的残忍,亲情在饥饿面前的退让。也是笔者认为非常值得优先观看的版本。
较前者今村昌平的版本内容更丰富了,也残忍现实了许多。画面中有很多动物的镜头,暗喻了在当时恶劣环境中人与动物的无差别,在当下只追求最低限度的温饱和顺从身体的欲望。
此版本中额外加入了辰平弟弟的角色,一个常年散发臭味且欲望极大的人,人的欲望在这个版本中占比很大部分。许是在导演看来,在这些类似蛆虫的人物中欲望即本能。有趣的是今村昌平曾说“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休。”
这部片子将底层人性中的残忍展现的淋漓尽致,拍摄手法过于真实,可能会引起部分不适。例如阿又公被儿子推落山崖,我们可以看到他滚下山慢慢渗出鲜血的整个过程。
如果说看木下惠介版本会让人感受到悲伤难过以至于哭泣,那么看今村昌平版本会让人感受到颤栗。
两个版本都十分优秀,从观感上来说更推荐木下惠介的版本,是适合多次观看的;今村昌平版本会更具冲击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比看看~
欢迎关注公众号:阿呆的兴趣小组

楢山节考楢山節考(1958)

又名:The Ballad of Narayama

上映日期:1958-06-01(日本)片长:98分钟

主演:田中绢代 Kinuyo Tanaka/高桥贞二 Teiji Takahashi/望月優子 Yûko Mochizuki/市川团子 Danko Ichikawa/小笠原庆子 Keiko Ogasawara/东野英治郎 Eijirô Tôno/宫口精二 Seiji Miyaguchi/伊藤雄之助 Yûnosuke Itô/三津田健 Ken Mitsuda/鬼笑介 Oni Emikai/高木信夫 Nobuo Takagi/吉田兵次 Koji Yoshida

导演:木下惠介 Keisuke Kinoshita编剧:木下惠介 Keisuke Kinoshita/深泽七郎 Shichirô Fukazawa

楢山节考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