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的很简单:要到70岁的阿玲婆依据村里的风俗在七十岁的时候要被背到楢山等死。
这与其说是自然规律,不如说是贫困逼得人无路可退。贫困逼人冷酷、麻木、悲哀。贫困逼着穷人使劲造劳动力,前村才守三天寡的阿玉就被表哥说媒要来嫁给辰平,阿玲婆家八口人,雨屋家十二口。可是人越多就越是多了张吃饭的口,于是雨屋家恨不能尽快把大胃口的阿松嫁出去。

看得很哀伤的就是,村里过节,阿玲婆在家烧饭,烧的是一年才能吃一次的白米饭。那饭看起来真的又香又糯,与整部影片的灰暗的调子格格不入。一瞬间,就觉得幸福,可转眼间又觉得那么令人难过想落泪。村民们围着大树喜庆欢腾的时候,阿玲婆只是出神地望着门外,门外有什么,是年轻时候那些精力充沛的回忆,是即将离开村子回到山神的怀抱的憧憬,难道就没有一点不舍吗?阿玲婆对于上山毫不害怕,似乎还有着宗教徒的热忱。他总是催儿子辰平快点背自己上山。这样的老人是有多深爱自己的儿子孙子。阿玲婆还为自己明明年老却还坚强的身子而感到羞耻,硬是磕下了自己的门牙。满嘴是血的她兴冲冲跑去告诉辰夫阿玉来了,这个老人,真的感动我了。
相反的是他们的邻居。老人害怕上山,儿子就不给他饭吃还要他干活,等年关将近就用绳子捆着爹上山,最后都摔下了悬崖。

楢山的山顶白骨累累,这其实我也想到了。曾看过西藏那里的天葬仪式。虽然不是直接把活人背去等死。也是那里的僧人在油尽灯枯以后背被带到一个大山谷,等着秃鹫来啄食他们的肉,让自己的肉身随着这些黑暗使者而升上澈蓝澈蓝的天空。片中的天空是灰暗的,乌鸦也是有的,这是另一个有些恐怖又严肃的地方。

每一条村规就像一场仪式,每一个细节都那么考究。比如,抓贼的时候不准穿鞋,如果被发现你还有时间穿鞋,那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又比如,老人被送上山的途中不准说话,也不准回头看。辰平一路上使劲想让阿玲婆开口再和自己多说两句,可是阿玲婆只是拍拍他的肩让他继续往前走。这个四十五岁的中年男人就像个孩子一样哭了。在一个贫困的小村子竟然有着严谨的规章制度,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只能说这是必须的。起码这里的人到知道需要条条框框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不像《罗生门》一样整个社会完全就一片混乱。可是,在贫困面前真的就能保持住自己的人性吗?那么,为什么村民在抓住盗贼后堂而皇之瓜分了雨屋家的所有粮食而不给他们活路?又为什么村民因为怕雨屋家再做盗贼而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在半夜做掉了他家十二口人?其实,那些表面上的愉快善良和品行端直,统统输给了人类求生的本能。

这部片子让我顿时想起民俗学老师上课放的《黄土地》。一样是明亮火红的腰鼓喧天,可是其身后的背景却是黄土高原农民浑浊的泪水和曲旋高昂的那一曲曲信天游。

楢山节考楢山節考(1958)

又名:The Ballad of Narayama

上映日期:1958-06-01(日本)片长:98分钟

主演:田中绢代 / 高桥贞二 / 望月優子 / 市川团子 / 小笠原庆子 / 东野英治郎 / 宫口精二 / 伊藤雄之助 / 三津田健 / 鬼笑介 / 高木信夫 / 吉田兵次 / 

导演:木下惠介 / 编剧:木下惠介 Keisuke Kinoshita/深泽七郎 Shichirô Fukazawa

楢山节考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