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電影節札記
(上)

(原載於am730,2012年4月25日「730視角」)

這樣大型的電影節,選片之多是沒可能有人全部看完的。每個觀眾都可以按著自己的喜好和關注的議題選片,相等於設計自己獨一無二的電影節。以下是筆者今年的觀影札記---- 都是好電影,希望能上正場:

反種姓的歌聲 (印度)

這齣紀錄片用了14年的時間拍攝,內容可概括為「一出生就有原罪;唱歌也算犯法」。印度電影不只有「寶萊塢」歌舞,還有四處「落區」的民謠歌隊,以歌聲作投槍,擲向不公平的種姓制度。法律上,1947年獨立之後,種姓制度已被廢除,但它己是印度社會的深層結構,最底層的Dalits(賤民)階層到今天仍然飽受歧視。他們是社會中最貧困的一群,包攬了諸如推填區倒垃圾等厭惡性工作;其身份世代相傳,跨代貧窮是常態。最可悲是種姓制度之下,人命有分貴賤:1997年,一群Dalits舉行反種姓示威,卻遭警察暴力鎮壓,很多無辜者被槍殺。民謠詩人Vilas事後憤而自殺抗議。下令開槍的警官被控,司法程序卻一拖再拖,導演Patwardhan一邊跟進這案件,一邊紀錄充滿能量的民謠運動。片中有些民謠歌手走紅,為電視觀眾熟悉,有的卻被政府視為武裝反對勢力的同路人,被逼解散。為此導演等不及血案昭雪,趕快完成,已於印度和國外巡迴上映。

為何唱歌都會被視為顛覆?民謠之力量在於貼近群眾,把現實的黑暗與可望的轉變,半吟半誦地打進人們心中。這對於香港人來說十分陌生,因為這裡音樂只是商品和消遣,功能是叫人適應現況,而不是呼喚改變社會。而且除了新界,香港的「社群」已寥寥可數,人們在哪裡聽音樂?要不是指定場地的音樂會,就是塞著耳筒聽mp3,或困在家內享受音響器材,音樂只能是消費或個人享樂;難有「作為社會運動的民謠」之發展空間。

反种姓的歌声Jai Bhim Comrade(2011)

片长:198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Anand Patward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