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5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鹏飞导演的《米花之味》有非常明显的北野武烙印,云南大片的油菜花、青山、瓜果物产、傣族服饰,都很适合调配出日影那种鲜丽、饱满、柔和的颜色,湛蓝天空和母女俩的蓝衣一起刷出“北野武之蓝”,还有与北野武多次合作的配乐师铃木庆一做出那种富有童趣的清新、灵动又不失力度的音乐。但北野武对鹏飞更深的影响,是他不按理出牌的镜头调度,不妥协于“政治正确”的人物个性,和对人世举重若轻的态度。

留守儿童在我国是个大问题,本片也揭示出他们长期疏于被照顾和管理,价值观道德观模糊,沾染撒谎、偷盗、好斗、沉迷于手机及电脑游戏的恶习,感情也疏离,青春叛逆期的问题因留守状态而加剧,体弱孩子生大病亦无从治疗。但出门见过世面的大人,也回不去一成不变的传统农业乡村生存,还常被乡亲误解。该提的现象,电影都展现了,妙在展现手法。

母亲辞职回乡,小心翼翼接近许久未见的女儿喃杭,女儿躲被窝里说“还是听声音好”,我们立刻知道她们这些年的沟通模式就是通电话,一句话概括多年。母亲招待来做客的乡亲,摆上零食听不露脸的客人吹牛,镜头给地下垃圾几秒,我们马上明白一位在大城市上海生活多年的女人看到乡亲随地乱扔垃圾在她家地板上是什么感受,直到她离开,镜头才切向老中青三个沉默男人,很有趣味。母亲听说女儿出事,奔去医院,看到一个脸部被包扎的孩子却不敢靠近,接着镜头给了她女儿,我们跟她一起松口气,甚至笑出来。

除了外国人拍的《夜莺》和《面纱》,我很少在电影里看到这么干净、美丽的中国南方小镇,脱鞋入神庙祭拜、各种民俗仪式展现了依然影响着乡民的传统之美。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残酷,得了红斑狼疮的孩子没钱也没时间去大医院治疗,只能等死。作为病孩好友的喃杭说自己感受不到她的死亡,也感受不到悲伤,母亲也坦白自己感受不到悲伤。加缪笔下的默尔索出现了——谁规定人死就必须悲伤?喃杭被警察抓走,母亲却忽然下警车离开,更试图逃离一切,女儿也只总结一句“我妈差点就不要我了。”谁说女儿的浑不吝不是遗传自母亲呢?

最终,一切矛盾化于钟乳洞之舞。少数民族依然将跳舞视为与“泛神”或自然亲近的途径,这与古希腊精神不谋而合,在石佛面前,舞蹈等于祷告,被游客淹没的幽深肃静地,在休息日归于自然,起舞的母女,定会与生活与生命达成和谐。

坐在影院,看母女炸米花,我掏出从家乡带回上海的倒数第二包米花,默默吃完。



米花之味(2017)

又名:The Taste of Rice Flower

上映日期:2018-04-20(中国大陆) / 2017-07-23(FIRST青年影展) / 2017-09-02(威尼斯电影节)片长:95分钟

主演:英泽 / 叶不勒 / 叶门 / 叶拼 / 林晓初 / 茶艾南 / 

导演:鹏飞 / 编剧:鹏飞 Peng Fei/英泽 Ze Ying

米花之味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