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一样,主旋律电影入围威尼斯,成了我最初关注它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李保田这个在我儿童时代就占据电视屏幕的实力老将也是吸引我的地方之一。《马背上的法庭》,片名就够主旋律的,于是我并不抱太大希望看了一遍,过程泛泛,时不时跟姐姐聊几句。虽然如此,影片的每个细节,基本上还是从我眼睛到大脑打了个转。

刘杰曾担纲《十七岁的单车》摄影指导,《马背上的法庭》是他的导演处女作,这令我想起同样干摄影出身,凭处女作就能勇闯国际电影节的顾长卫,他们俩的“经历”差不多,而《马背上的法庭》中的另一主演吕玉来,正是顾长卫《孔雀》中,弟弟的饰演者。

我一直在《马背上的法庭》中找《十七岁的单车》或者《孔雀》的影子,就画面而言,前者似乎粗糙得多,而后两部,多少有些唯美过度的感觉。或许是出于对影片自身需求的考虑,刘杰不得不这样拍摄,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尽管美可以从无数个角度来进行诠释,但在略显荒凉的红土地上,观众是很难进行联想的,如果都拍成《那山那人那狗》那才叫失败呢。

故事发生在云南西北蜿蜒的上路上,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因政策变动即将退休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和第一次下乡的彝族大学生法官阿洛,还有一个特殊成员“老马”。他们从鸡喉寨开始,到鸡肚寨,再从鸡肠寨到最后的鸡尾寨,这几个地方分别居住着傈僳族、普米族、纳西和彝族。“马背法庭”就在这些地方处理着一些在外人看来稀松平常鸡毛蒜皮的“案件”。

老冯说:第一次徒步这条线路时感觉像似一泡屎被拉了出来。我觉得,这句话正是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核心所在。偏远的山区,人们法律意识极其薄弱,在他们看来,地方规矩和千百年习以为常的认识,要比“法律”合情合理得多。老冯和老冯的“马背法庭”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纳。就像吃进人嘴里的食物,经过消化系统,被人体充分吸收,哪怕最后“像一泡屎被拉了出来”。

我们姑且抛开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和山区的特殊性。在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或者说法律常识是奇缺的,有几个人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多少条?(包括我自己)当然,这也是一种奢求,问题是人们本身对法律的“需求程度”又有是多少呢?肯定值得商榷。别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就连我从小长大的城乡结合带,都有类似的徒步法官在做着影片中类似的事情。大伙普遍将日积月累的判辨习惯当作衡量是非对错的基础,于是顺其自然地,“马背法庭”便运用而生,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处理各种纠纷,而是进行普法工作。

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在我看来,很大部分原因是它如实地折射出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是必须被重视和改变的。最后,我把在豆瓣上看到的网友KavkaLu的观点作为此篇文字的结束语:“我相信只要中国电影史够公正,《马背上的法庭》应该进入电影史,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并不因为它是一部朴实的纪实电影,它更加深刻的意义是属于中国城乡法制史,属于一个前进中的国家。”

马背上的法庭(2006)

又名:Courthouse on Horseback

上映日期:2006-09-06(中国大陆)片长:101分钟

主演:李保田 Baotian Li/吕聿来 Yulai Lu/杨亚宁

导演:刘杰 Jie Liu编剧:杨亚宁/王力扶 Lifu Wang

马背上的法庭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