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姐姐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爸爸单位上发的电影票,宣传标语让人压力很大“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影片”。
  当时是很矛盾的,不去怕浪费票,去了怕浪费时间。
  
   看完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法制题材的电影挑这部来教育你。
  
  顶着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最佳影片奖的高帽,马背上的法庭,让一些人心生抗拒,似乎注定以中国农村为叙述背景的电影,都满足两个条件,一、整个画面以土黄为主,二、往往比较受外国人青睐。
  
   题目让整个故事毫无悬念,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真实。
  
  过后看导演说心无杂念地拍这个电影,他做到了。
  
  片子的的确平淡得像白开水,主旋律的电影讲述的道理往往是不可反驳的,沉重的,积极向上的,导演们往往选择一些旨在震撼心灵的表达方式。感觉像挖好了坑等着你跳进去接受熏陶。我一直在等着,等着看那些坑的形状和尺寸。这是以往看这类片子的乐趣。
  
  开头的一个小时感觉不到坑,就是平淡地不能再平淡的平铺直叙,像在看一篇没有多少精彩内容的记叙文,或者是整理一堆陈年的旧档案。而演员大多都是当地的土生土长的村民,这样的原生态让《马背上的法庭》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记录片。
  
  闭塞落后的边缘山区,镇里来的老冯和他的两个同事,一个摩梭族妇女和一个彝族小伙子,拉着一批挂着国徽的马,处理一些案子,解决一些纠纷,用村官们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招对付一些很棘手的问题。
  
  西南边陲的贫穷和人们法治观念的极度落后像是导演给这部片子刷上的一层底色,老冯和他的同事们的故事在这样的底色上晕染开来。一切看着顺理成章,妻女的背离,生活的艰辛,群众矛盾的荒唐,贫穷和闭塞是它们的根源……可是一切看起来又是那么的不可理解,直白的贫穷,各民族间观念的巨大差异,和老冯的无怨无悔。
  
  前半部分交代了老冯的一些琐碎,让你看到他的善良,倔强,暴躁,耐心,对人民和国家深沉的爱。
  这样一个生动的形象,让人不由地开始咀嚼他的人生和乡村法官这个职业,从傈僳族的鸡喉寨开始,到普米族的鸡肚子寨,再从纳西族摩梭人的鸡肠子寨到最后彝族人的鸡尾巴寨,当你感觉你和老冯一样地“像一泡屎被拉了出来”。导演便驾轻就熟地把你带进了片子的两个高潮,两个“坑”里。
  
   去杨阿姨家是片子第一个高潮,国徽的丢失,老冯的紧张程度甚于自己的生命,茫茫的草海,他失神地迈出脚,被周围人拉回。找到的国徽被村民们当神一样顶礼膜拜,点着火堆拉着手围着国徽跳舞,老冯心里是欣慰的:村民的理解,他的信仰是国家、是法律、是威严。就像村民们早晚拜的神一样。影片到这个时候一片和谐。思想上的差异用这样的方式达成了统一。
  
   小洛结婚是第二个高潮,婚礼成为了案子的陪衬,还因此产生了小洛和老丈人之间,老冯和小洛之间的矛盾。…… 可是还没来得及化解掉这些矛盾,老冯便从山上滑了下去,跟二十年前的长腿一样,小洛从此走上了老冯的路。
  
  片子于是跌入了一个循环里,
   从这个循环里一些人看到了希望,一些人感到了绝望
  
  前者看到了西南边陲的命运、
  后者看到了小洛的命运。
  
   ……
  

马背上的法庭(2006)

又名:Courthouse on Horseback

上映日期:2006-09-06(中国大陆)片长:101分钟

主演:李保田 Baotian Li/吕聿来 Yulai Lu/杨亚宁

导演:刘杰 Jie Liu编剧:杨亚宁/王力扶 Lifu Wang

马背上的法庭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