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在嘎纳载誉归来,在报刊的无数报道中,没有忘记这部影片也被广电总局定为“建党85周年献礼片”。一部独立制作的影片突然成为“主旋律”电影,让导演刘杰也觉得有点措手不及。影片粗剪完成时,刘杰接到广电总局的电话,“让我参加建党85周年座谈会,说是片子选作献礼片了。”座谈会上,刘杰听着几个不甚熟悉的导演说着自己不甚熟悉的词汇,感到“既陌生又感动”。既然被定性为献礼片,刘杰自然没什么话可说,毕竟电影是否能够通过审查,权力在别人手里。
刘杰过去一直是王小帅的“御用”摄影师,从《冬春的日子》,一直到《十七岁的单车》,曾经是中国地下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的王小帅的摄影师,无论如何也难以把他和主旋律电影拉上关系,但是,一切就这样发生了。刘杰说,可能是广电总局对主旋律电影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就像《马背上的法庭》一样,《天狗》也被划为主旋律电影。

《马背上的法庭》,源于《南方周末》在2003年的一篇同名报道,刘杰看到后深受感动,于是决定拍这样一部片子。他亲自到文章报道的云南宁蒗县考察,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拍了这部《马背上的法庭》。
宁蒗县一共有19万人,却有12个民族,尤其是以泸沽湖畔的摩梭族为世人所知,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以一个真实的人物与事实为背景,使这部影片具有极其浓烈的纪实风格,导演刘杰也在努力地追求一种真实的状态,直线叙述,不用任何广角镜头,平视,采用自然光。所以在嘎纳电影节上,马克•穆勒对影片的评价则是,又像纪录片,又像故事片。
尽管导演刘杰坦言自己拍摄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拍“一部尊重现实、尊重所要表现的人物,真诚的影片。”但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的特殊性已经决定了这部影片有着极其浓烈的边疆风情,尽管导演无意展示民族风情,影片中也没有刻意的风景镜头,但无意之间展现的对民族生活状态的描述,足以吸引人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在他们一个星期内走过的四个村落中,分别是傈僳族的鸡喉寨、普米族的鸡肚子寨、纳西族摩梭人的鸡肠子寨和彝族人的鸡尾巴寨,恐怕也是刻意为之,导演有意无意地展示了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尽管只是背景。
《马背上的法庭》能被定为“建党85周年献礼片”,让人感觉有点诧异!尽管影片中的法官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认真工作的确值得称赞,尤其是他们对国徽的礼赞。在摩梭人找到国徽后,围着国徽跳舞的镜头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对以权力的尊重与膜拜,但是,他们的礼赞与膜拜在于老冯的一句话,他说国徽就像摩梭人的神灵一样,他们并不是完全了解国徽所代表的一切。影片的重点不是在这里,而是在于特定环境下的人,老冯与老杨,老冯与家庭,老杨与摩梭族,以及新来的大学生阿洛,这三个人之间那种微妙而又充满张力的关系,以及在那样的社会状况下他们的命运。其实在老冯审判的过程中,正如阿洛不断批评的那样,他并没有“严格执法”,当然在那样的环境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对于政法系统来讲,如此审判是否能提高当地人的法律意识?另外,在法律与当地习俗的冲突中,影片所展现的,一直是法律的无力:妯娌之间的争斗,悬而未决的离婚,甚至是悬置的借贷,最后的解决都不是法律能解决的。这样一部影片,成为献礼片,与刘杰最初的打算相差甚远,以至于在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中,有一篇关于刘杰与这部影片的短文,题目是《被人推成主旋律,你怎么办?》,“推”字用的真是精妙。


广电总局对第六代导演的“特赦”,如今已经是两年了,这两年期间,并不见得有多少精彩的作品问世。贾樟柯的《世界》、王小帅的《青红》,都难以让人满意。幸亏今年有《三峡好人》和《马背上的法庭》,但贾樟柯拍《三峡好人》时,整个心态又回到了过去,《世界》让贾樟柯更为清醒:他应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以什么样的态度,拍什么样的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对于贾樟柯,有特殊的意义。
时间曾说过一段话,可以成为第六代导演如今尴尬处境的注脚,他是这样说的:“在一个不自由的社会,你表达了追求自由的主张,当然会引起轰动。你的胆量是赢取尊重的标志。但是当大家都在自由地思考,你的见识,而不是你的胆量才是最重要的。”第六代导演因为对体制的反叛而受到国外电影节的追捧,当体制的限制不那么强烈,逐渐开了一个小口时,导演的水平,而不是反叛的姿态才是最重要的。

马背上的法庭(2006)

又名:Courthouse on Horseback

上映日期:2006-09-06(中国大陆)片长:101分钟

主演:李保田 Baotian Li/吕聿来 Yulai Lu/杨亚宁

导演:刘杰 Jie Liu编剧:杨亚宁/王力扶 Lifu Wang

马背上的法庭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