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已经很努力地记住他们的名字,甚至还记了笔记,但是中国人看外国人好像多少有点脸盲,如有混淆,请谅解。另外,这是不是说明,普通人不管怎么样的一生,也难给其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记。

《56up》毫无疑问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录片,它的优秀再也一种“坚持”。正是这种坚持,让我们看到了时光的力量,如非如此,你又怎么会在影片之外的时间里,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7up”、“14up”、“21up”、“28up”……甚至在此之外,想象自己人生7年又7年的生活呢?
我试着捋了一下自己的脉络,用迈克尔提问的方式。
7岁:我并不相信婚姻,我要独身一辈子。
14岁:没有想过嫁给谁,会找什么样的男朋友,觉得只要涉及到此,自己都会很悲惨。
21岁:maybe可以找找男朋友,那也只是为了遇到mr right练练手,依然不相信自己会幸福,特别是通过婚姻,这很可笑。
28岁:难道这就是那个“somebody”?

7岁:我想当个作家。
14岁:我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对,了不起的作家。(虽然除了日记并没有写出过什么)
21岁:这部小说应该能大卖,但是只是缺少伯乐而已。第一次的版税,我要给妈妈买一栋房子,给姐姐买一部车。
28岁:我只是喜欢写作,也许比普通人来说,我的文笔还不错,但是还远远达不倒“伟大”,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自怨自艾上,而那些比我才华更高的人,却比我更努力,目前来看,这样结果很公平。

我还没有到35岁,预计在几年之内一切的变化不会太大。至少我35岁的时候,对于婚姻的看法不会像过去那么悲观和绝望,工作方面更务实,没错,人生一旦到了三十岁,你就会悲哀地承认,自己不是什么somebody,只不过是一个有点小确幸的普通人罢了。
问题是,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时,是不是就此放弃努力?
答案当然是“不”。
哪怕是一个普通人,努力和不努力,乐观与悲观都完全不一样,在我们还没有到56岁的年级时,一位导演用几个已经知天命的普通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时代,阶级都是存在的,阶级的上行都是难之又难的,但是在阶级之内,努力和不努力,你过的人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婚姻
在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婚姻是女人第二次投胎”。女权主义者反对这种消弭自我的说法,总觉得一个女人可以更自主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可是,由不得你信不信呢,婚姻的确是女人,也是男人,是所有人的第二次投胎。
出生于伦敦东区的女孩sue,可以说她这几个女孩里在56岁保养得当、最好看的一位女性,除了她底子好以外,主要是后来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像她所说“真命天子”。女孩Suzy16岁叛逆辍学,面对镜头一幅漠然的神情,20多岁遇到自己的伴侣,相伴一生,56岁人已平和,她和牛津大学毕业的Nick四十岁之后成为至交好友,开起玩笑开怀大笑,虽然Suzy没有sue好看,但是56岁的她,气质无疑最好。
从男人这方面来看,在儿童之间读过幼年时光的Paul,任谁也忘不了他那张对着镜头忧郁的小脸,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在7岁的Paul身上成立的话,我觉得他应该是抑郁一生,甚至最后生出心理疾病才对。遇到自己妻子之前的拍摄中,Paul一直是这个气质调调,直到,他结婚了,和自己妻子相伴一生,生儿育女。56岁的Paul骑单车锻炼身体,不管从身体上还是精气神上,已经和幼时忧郁、不快乐的形象大相径庭了。56岁又回归拍摄的利物浦出生的Peter,后来结识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年过半百开始玩音乐,夫妻二人有相同趣味,他活的很年轻,那种感觉,绝对是充实、幸福,对自己生活满足才能透露出来的。在育幼院长大的私生子symon,按照一般常理推断他这样的人不但生活在最底层,而且很可能犯罪(黑人,不是种族歧视,而是刻板印象),遇到第二任妻子之后,symon的生活显然和过去不同了,他们做慈善事业,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他的妻子说,如果早些认识他,不会让他去看运货车,因为他很聪明,只是不够努力。(在我看来,可能是根本没有找到努力的方向,或者有这方面的意识)。从前一任婚姻的孩子几乎不和他来往,到他们办的儿童之家的孩子都很爱他,这绝对是非同寻常的转变。
微信上的水贴说,男人影响自己妻子的容貌,妻子影响家庭的风水。20多岁的时候,我对这些言论也不以为然,觉得婚姻这东西,没什么救,无非是传统要求我们结婚,我们必须遵从传统罢了。真的到三十郎当岁,真的自己结婚了才深有体会。你的伴侣的气质、思想总会在不经意地影响你,丈夫的宽容和理解的确会滋养以为妻子。如果真的想做出一番成就,来自家庭的支持,另一半的理解是必决条件。那些为了赚钱失去家庭,导致夫妻双方劳燕分飞的,可能都算不得真正的“成功”。不管对于男人、女人而言,婚姻的确都是“第二次投胎”。原生家庭我们都是无法选择的,但是第二次中级给予自己的家庭,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识、修养、教育,还有运气。就像一个小学毕业生很难嫁给一个海归高富帅,白富美也很难遇见田间地头老农并成一段佳话一样,很多时候,找一个能滋养自己共同进步的人,靠的也是自己前期的努力,当然这些并不显现。找到之后,婚姻也需要经营。只有共同经营,才能共同进步。
导演对tony这个人物就显然有些偏见,剪辑和拍摄中多体现他好斗、粗俗的一面,但是人往往看不到底,56岁的tony生活的挺安逸、幸福。靠自己努力,也搬离了生活了28年的贫穷区域,他曾出过轨,如果没有妻子的包容和咋再次接纳,他也未见可就会过这样的人生。
我想起,小时候我们班有个一家子打架斗殴进监狱的三儿子,这个男孩子也很糟糕。小小的骚扰女生,打架动刀子。上一次听说他消息,据说已经进去了,大家都不觉得吃惊。小学同学建群之后,他加入进来,据说在当地的政府部门上班,还正赶上他媳妇儿生孩子,这到让大家惊诧不已。
毫无疑问,人都是会变的。会变好,会变坏。只是我相信人的秉性始终是稳定的。只不过环境不同,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意识到自我的力量,有的人早早找到方向,有的人虚张声势其实脆弱,有的人看起来像在努力,实际上不过是聊以自慰。可是总而言之,什么样的生活,18岁之后已经再难苛责父母。《56up》让我觉得欣慰的就是,几个普通人不管活成什么样子,都只说自己未曾责怪过他人,也许会觉得社会环境不好,但是即便如此,也充满了理解——没错,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只能接触,也许突破不了阶级,但是一旦意识到自我,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努力。
这就是正能量。

有限度的真实
众所周知,纪录片最讲究的就是真实。导演自然有自己的意图,他可以通过采访、拍摄、剪辑表达自己的思想,比起其他的纪录片,《56up》的参与者们显然知道自己在拍摄这样的影片,在这部影片里,他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企图,或者说,他们想通过“真实”展现什么呢?
Lynn显然想通过影片的影响让受众注意到自己工作环境的糟糕,政府一些政策的失效造成了一部分弱势群体的事业,导致他们的生活受到影响。或者,她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多么伟大,但是在影片里,她却用了很大的气力为“公益图书馆项目”鼓与呼,尽管如此,她还是没有逃得过失业。其实这这部影片里,我们也更多地了解了普通英国民众。欧洲向来在国人的眼中都是福利的天堂,可是即便如此,普通的英国市民依然很重视工作,特别是下层民众,他们珍视工作机会,并不亚于我们中国人。
Lynn虽然有一份稳定的婚姻,但是我始终认为她本人一直都比较悲观,从小一直到老年,一贯如此。后来结婚,好像伴侣在她性格的影响上作用也不是很大。如果仔细观察她,Lynn本人脸部线条特别的硬朗,其人应该是一个比较强势的人。可是有的人,越是用很大的气力去生活,越是事与愿违。她的两个女儿都没有读书,我始终认为,这还是教育短板在作祟,Lynn本人受教育程度就低,她也缺乏教育的意识,所以,在经济低迷时,给她这样的人预备的机会本就不多,Lynn是这些人中唯一很有怨气的人,但是即便如此,她也还算对现状满意。只是她直到56岁,都没有意识到,与其抱怨社会不公,不如努力打造自己,寻找更多机会的道理。
而56岁回归的Peter,不但是因为年龄增长,人的看法变了,用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比从前满意很多”,他还很坦白地说,自己想要推广自己的音乐和乐团。他的幼时伙伴Nick想要通过节目表达自己,让人们注意到自己“在写的东西”。John侧重于表现自己从事的慈善事业。
没错,他们都是普通人,不管身处那个阶级,五十多年来参与一部影片的拍摄,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表现给大众的,反而,是7岁时更真实。
比如,Peter在28岁表达了他所在的中产阶级对社会对时事的一些看法,在他看来,很多青年都是这么想的,但是偏偏他却因此遭到恶意攻击,因此而退出影片的拍摄。到什么年龄,该说什么该在镜头前表现什么,所有的人显然都经过一定的思考,也曾和导演有过一定的矛盾。被拍摄者本身,对这个“56年”的概念也有抵触,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Suzy。14岁的Suzy面对镜头毫不掩饰地说,她觉得这个节目很无聊,没有一点意义。49岁拍摄完后,她曾想过想要在自己五十岁的时候来一个优雅的谢幕,但是56岁她又来了,Suzy说,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本不好看的书,因为自己那可笑的忠诚感,就算觉得不好看,也会读完,不过是读完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它不好看而已。
当然,这不是在否定导演迈克尔·艾普特的工作,只是任何一个人,要把自己的生活暴露给公众,总会处于一种纠结中。就像Neil说的,很多人来信说了解他,但是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就像John所说,你们可能很容易得出我是天之骄子的结论,却不知道自己9岁时父亲去世,妈妈是怎么艰难地维持几个子女的教育。
一部纪录片,我们不能苛责的更多。尽管它只能反映部分的真实,但是依旧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让我们停下里思考自己的7up,7年又7年,未来7年,生命最后7年。
就像年轻的Peter所说,我的生命满足感来源于,留下了什么印记,而不只是度过了人生。年轻时候他这样想,56岁的他也是如此践行。即便他已然在过自己中产阶级波澜不惊的生活,但是至少践行了自己生活的信条,这样的一生,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值得的一生。

阶级
五六十年代,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不知道是不是有感英国社会阶级壁垒难以突破。他最初想要通过这个影片表达的,一定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的未来期许,但是影片历经56年,连导演自己都承认,可能对某些人有固话的偏见——比如拍摄tony时,拍摄了不少环境脏乱差、治安不好的画面,其实是在为tony之后走上歪路做铺垫。
影片拍摄的人物,其实除了Nick之外,都算不得大起大落。也没有奸邪之徒,就像我们大多数,生活平淡。正如Andrew所说,影片的前提是当时根深蒂固的阶级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现在也依然存在。但是,现在(个人认为新千年以后)成为了金钱上标准,现在的下层阶级,就是那些无法找到工作的人。他也直言,并不认为这种现象会改变,未来还会如此,社会就是这样。
用这个标准来看影片中的人,毫无疑问,像Lynn、得了风湿病不能工作的Jackie、这些都算是下层,只是政客Neil我个人也不知道属于哪个阶级,他出身于中产,后因为精神问题辍学,当过一段时间的流浪汉,后来成为一名议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赚的钱也很少,但是看接触的圈子又和Lynn等人不同。
唯一一个近似突破阶级的是Nick,他来自于乡村,后考上牛津,娶了自己牛津的同学。然而他也坦言,如果当时英国有类似的工作给他做,他肯定不会离乡背井。唯一的解释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没有资源的学子,即便是有学识有抱负,也很难找到相匹配的职位,而反观Andrew、John等人,他们虽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没有拍摄出的社会资源上,一定比逆袭的Nick更好。然而,年老的Nick,乡土观念更重,乡村出来的孩子,到底是对土地有着不一样深沉的感情。
Bruce终于找到灵魂伴侣,投身教育,同时也提到,他搬回了伦敦东区,自己所做的会被同学嘲笑,好在他的心灵已经给你足够强大,56岁,不应在乎的闲言已经对很多人不会再造成伤害了。
或许你看完这个片子,对阶级壁垒无法突破还是有很多个人的感触,但是56年来,每隔7年去拍摄一些普通人,他们人生的花絮总会带给你更多的思考,而不仅仅执着于Andrew所言的“that it is”的现实。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努力活的更好,我们可以更享受人生,努力奋斗让自己更自由,努力生活的回报会让自己年老时感觉更安全,另外,我们还可以努力实现自己,“留下印记,而不仅仅是度过了人生。”

从前,我们对欧美有一种印象就是父母养你十八岁然后放羊,其实通过《56up》可以看出来,哪里养孩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需要自己的父母的帮忙(sue、Jackie)就是要帮忙自己的子女(Paul、tony、Lynn)。欧洲带子女也和中国一样,工作繁忙的父母只能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寄宿,上寄宿学校所不同的只是家庭环境好的上好的寄宿学校,不好的上儿童之家什么的。双方父母也会在子女有经济困难时施以援手,未独立时提供住房和食宿,大体而言,万恶的资本主义普通人的生活在养儿育女这块,也没有多大区别。
Sue在成为单身母亲之后的奋斗对于我们来说也基友启示,一个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后就意味着事业的停滞吗?当然不是,而所有这些,未来的选择不同,都是基于受教育后的眼界的不同。
Andrew在影片中说,给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因为教育是拿不走的,是会跟随一生的。很多时候,你要驻足于他们人生的不同的微妙之处,你会发现教育真的会改变一个人,虽然这也是一个人人生的一个因素。
不可能求全,但是你一定有所感悟。

人生七年856 Up(2012)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五十六 / 56岁起 / 人生七年第八季

上映日期:2012-05-14(英国)片长:144分钟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 Michael Apted/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Michael Apted/Paul Alm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