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觉得导演Michael Apted太伟大了,几乎是用自己的一生在做一个社会记录与调查。每隔七年,这些被纪录者就来一次Truman Show。
我看了豆瓣与知乎的影评,大部分在评价不同阶级的人生区别、七岁看老之类。我的感受倒没有那么强烈,有些在物质上被评定为下层阶级的,生活也颇为愉快幸福,从纪录片中很难看出上层的幸福度要明显优于下层。

如果中国拍一部70年代或者80年代的7岁儿童的纪录片,应该非常有意思。因为我相信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能性要多样化的多。比如《一个都不能少》的魏敏芝最后去美国念了书、嫁了美国佬一样。中国的高考制度,给了农村学子和小城少年也相对来说平等的机会。纵观我的家族,一个从农村来到小县城扎根的家族,教育带来的加成目前仍是最高的(可能我的家族真的没有经商基因吧)。我高中非常迫切的觉得自己不属于那里,唯一的欲望就是尽快离开,离开那个中学、离开父母、离开小城。后来我在北京念书,从未对家乡起过思念,直到现在依然。我父母经常觉得失落,我从不思念家乡美食、我也从不嚷嚷着要回家,只是在过年这种传统下才会自觉回家。如果在80年代记录三个农村、三个县城、三个省会城市、三个一线城市的孩子的成长,相信可以看到某些人的阶级得到了极大的跳跃式发展。我
我的县城的同学们,准确说是当时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如果目前在一线城市或者家乡省会的,大部分目前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水平。房子+车子+基本已婚+有了孩子或者在准备要孩子。
成绩非名列前茅的,自小交往和关注都少,散落在天涯的未知状态。
我的环境中,如果说阶级开始产生的第一个因素是学习成绩,那么第二个因素大约是中国特有的——有没有在早期入手一线房产。
另,女性朋友们的婚姻加成还未看出,大部分还在新婚燕尔期。
我想像我这样成长背景的,暴富比较难吧,当然我的同龄人都还小,比较多的可能是成为中产阶级(上班、供楼、生子)。冷先生成长背景与我相似,以财富而言,混得最好的是他的一位发小,创业后卖掉公司获得了几亿身家。但幸福度而言,几次交流,并未觉得多快乐(准确说过得挺不开心的),离异两回。

60年代的英国,经济发展平稳、失业率低,7岁的小朋友们穿着儿童制服,一个个像天使,后来渐渐的都泯然众人矣。50+岁后,基本都与自己的雄心与愤怒和解。时间如风霜,以摧毁之力push天使们成长。——所以最好有career plan来push yourself,不然等着政府与社会制度的优胜劣汰,会让人变得愤怒且劳累。

整体这部纪录片,让我觉得人生非常的残酷。
容貌与活力的失去很残酷。
放弃抵抗与抗争,知天命的和解更残酷。


人生七年856 Up(2012)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五十六 / 56岁起 / 人生七年第八季

上映日期:2012-05-14(英国)片长:144分钟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 / Bruce Balden / Jacqueline Bassett / Symon Basterfield /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 保罗·阿尔蒙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