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剧本有一个卓越的premise

人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直面自身的恶?并进而理解别人的恶?
在有一个至少看似合理的理由去粗暴的时候,人能不能忍住不粗暴?

二者其实都关乎理性,关乎高贵。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似乎实现了某种和解,我注意到了三点:
1.Emmi的父亲作为一种和老富构成对比的英雄力量,隐隐贯穿了整部电影,最后Emmi说:
"My father only tried to plot when he realized that we could not win the war"
——他之所以risk his life,并不是基于Major Arnold所宣扬的道德判断,而是基于非常现实的战争胜负的判断。
2.结尾是一段黑色贝九的珍贵历史录像,突出的是老富与戈培尔握手后用巾帕擦拭右手的动作,表达老富的灵魂是干净的
3 老富留下的经典很多,贝三五七九,勃一二三四....但开头和结尾都只用了贝五,是不是一种对命运强大力量的暗示呢?——所谓英雄,所谓魔鬼,都不过是无力的个体在黑色时代的一段集体命运的和弦

这是导演设计的和解,算是把一个好故事讲圆满了,并且戏剧张力十足,虽然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方式,尤其是第二点,实在太过牵强。

最后说两句电影之外的,一个是老富战后准备去美国演奏,一堆著名美国艺术家联名反对,其中不乏他的老友,他在战后指挥过的团员,以及一直比较了解他的人...老富非常、非常委屈。
1954年美国再次向他和柏林爱乐发出邀请,老富在出发前病逝,只是一场普通的肺炎而已,事后亲人和朋友都说,是老富自己no longer wish to live。
老富一生最喜爱贝多芬,可他自己的生命能量和欲望实在远不及贝多芬。

第二件事,女高音卡拉斯从未与老富合作过,但她在战后的意大利听过他的指挥。1968年一次她偶然在车上的广播台听到某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卡拉斯感叹道:
“看我们现在已经沦落为什么样子,这么糟糕的乐队指挥居然也能被称作‘大师’,世间再无富特文格勒,在他面前,这些乌合之众是多么不值一提!”

指挥家的抉择Taking Sides(2001)

又名:富特文格勒的立场 / 纳粹乐队指挥家

上映日期:2002-03-07(德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莫里兹·布雷多 Moritz Bleibtreu

导演:伊斯特凡·萨博 István Szabó编剧:罗纳德·哈伍德 Ronald Har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