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式的集体无意识排外是我们人类人性中的弱点,也是我们自我毁灭集体走向死亡的症结所在,这是一部揭示人性恶的现代版寓言,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尔丁的获奖作品<蝇王>是世界上对人性挖掘最深刻也最悲观的作品之一,由小说改编的电影1990年上映,其实小说本身不仅是对战争的反思更多是对人性的考量,这不止是一部拍摄给孩子看的教育题材影片,只是通过小孩这个最脆弱最不堪的个体来讽刺大众,在这部作品中,威廉姆戈尔丁用他特有的沉思与冷静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也许戈尔丁是悲观的,他对人性作了最坏的估计,但这不是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吗?他只是把人放在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隔绝的环境去考量,在现实中,难道我们没有见过比这更丑陋的人性吗?
“蝇王”即苍蝇之王,源于希伯莱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污秽物之王,也是丑恶灵魂的同义词。那么作品取名曰《苍蝇王》的调侃意义显而易见了。
故事再简单不过,讲述的是 x次大战后,一架全是孩童的飞机在无人小岛坠落。 孩子们为了生存开始组成小团体,有团体必有领导。 拉尔夫和杰克,一个“民主党派”,一个“专制派”,成为分裂团体的制造者。 召集大家在一起的拉尔夫开始得到民心成为“王”,四眼仔胖子成为拉尔夫的小军师,成立“民主制”的团体,当海螺在谁手时就可以发言,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发言者发言时众人聆听,多多少少有点社会小团体的雏形,而另外一个王者,是同样落在岛上的合唱团团长杰克,杰克不同于“民主制”,天生傲气的他属于实践者,他勇敢有能力,是纳粹集体无意识最核心的煽动者,成立了“猎人派”,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这些十几岁还不到的孩子,渐渐沦为野蛮人,互相杀戳,以此为乐。到处是残酷与血腥,而那些光荣、信仰和友情却不复存在。最后拉尔夫遭遇背叛,昔日一起战斗的小伙伴一个接一个离开加入杰克却嫉妒攻心,放火烧岛。幸好看见烟雾袅袅的救援队及时赶到让拉尔夫捡回一条性命,影片在拉尔夫泪眼模糊中结束,洒下的泪珠或许是对生的感恩与激动或是对已经失去生命的小伙伴的默哀,拿着尖刀利器追赶拉尔夫的纳粹小集体们方才幡然醒悟,得知这集体无意识的行为是多么可怕,这场滑稽的表演秀才是他们落入荒岛的根源,人性中无情争斗血腥阴暗一面才是战争爆发的火药。
“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 ——引自威廉•戈尔丁:《蝇王》序言,单单从序言部分来看,小说只是将人类罪恶的根源重现,探其根本都是自食其果的主,从第一个疯狂的夜晚开始他们已经一步步走向野蛮人的行径,堕入杀戮的深渊,小说的第一段描述的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欢声笑语、嬉戏打闹看起来纯真善良的小孩子们却不知他们即将面对什么考验,人性的原善在此,原恶即将登场,欲抑先扬的方式是完美的开场秀:“一个金发男孩从最后几英尺的岩壁上滑溜下来,开始小心翼翼地找条道儿奔向环礁湖。尽管他已脱掉校服式的毛线衫,这会儿提在手里任其飘摇,灰色的衬衫却仍然粘在身上,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前额。在他周围,一条狭长的断层岩直插林莽深处,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之中。”——选自威廉•戈尔丁:《蝇王》第一段。
故事设置了人的原善与原恶、人性与兽性、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令人信服地展现出文明、理性的脆弱性和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难度,为制度洒热血的人牺牲了如四眼胖子,为正义坚持下来的如拉尔夫,说明了人类走向专制易,奔向民主社会难的道理。同样,民主在右专制在左,端不平断然存在杀戮,在欲望和野蛮面前,人类文明为何显得如此草包如此不堪一击?这正是《蝇王》的思考之所在。

  

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90)

又名:苍蝇王(台) / 童年无悔

上映日期:1990-03-16(美国)片长:90分钟

主演:巴萨扎·盖提 Balthazar Getty/詹姆斯·戴尔 James Badge Dale/Chris Furrh/Danuel Pipoly/Andrew Taft/Edward Taft/Gary Rule/Terry Wells/Angus Burgin

导演:Harry Hook编剧:威廉·戈尔丁 William Golding/Jay Presson 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