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清玄的散文《武昌街的小调》开始,就开始关注周公,很喜欢周梦蝶的诗文。但是大陆出版的周公作品非常少,周公的影像更是从未见到。据导演说,这是周公很少与媒体和圈子接触,说服他拍这部纪录片都花了七八个月,拍摄时期也花了一年多。我在想,陈传兴导演是“他们在岛屿写作”这组纪录片的总监制,相当于发起人的地位,而且也花了不少时间在这部电影上,为何自己执导的这部纪录片却是几部里面技术上最为粗糙的一部?如果说导演着力是编剧,试图深度挖掘周梦蝶的文学价值,或者思想深度,但非常遗憾,我也只看到一盘凌乱的线索,很多疑问并没有解答。

职业习惯,首先看到的是纪录片里的硬伤。采访余光中夫妇的那一段,完全像是一个学生作品,非常凌乱的背景,摄影角度和布光都非常随便,(导演是很不care这个吗)聊的话题也不想一个职业采访者,余光中明显不在状态,话头老断。那一段采访是关于余光中和周梦蝶的相互影响。这种随便的拍摄给人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就是生活幸福的余光中只零星记得往事,而周公却对他念念不忘。(也许是个人感觉)

其实周公坐在那就是一本打开的书,但是导演老是想给这本书包上封皮。周公说余光中告诉他现代诗就是要讲究力与美,然后他衰老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说自己写了一句诗,由于用力过猛,都吐了。然后他开始用河南话念这段诗,如此生动的表情,导演竟然开始插资料文字的图片。。我在影院里那叫一个垂地啊!纪录片的灵魂是人,不是文献资料,导演或许是学者气质太重,以及与去忘了怎么贴近人物本身。

片中还是有很多非常不错的地方。比如封面上周公沐浴的一段,我觉得非常震撼。一个苍老干瘪的身躯里,住着一个如此精深的灵魂。但是随即要吐槽的是,我觉得这个场景应该是片中最美的一幕了,但放在片中的位置却并不是在情绪的最高点。并且摄影拍摄也非常业余。

最业余的拍摄应该是回忆武昌街一段。太遗憾了。我想象中,最美的场景应该是垂垂老矣的周公款款走在如今的武昌街,然后曾经存在如今消失的明星咖啡馆和书摊。一种时空的浩瀚感就这么出來了。可是导演却这么处理的:采访明星咖啡馆老板(内容也不痛不痒),以及一曾经租房给周公的女士带着拍摄者到了故地,此时,镜头不仅照度不够,而且还出现了一位拖着三脚架往回撤的穿帮镜头。业界良心啊,这又不是什么突发事件一去不复返。再拍一次又何妨。

其实片中也颇多令人心头一紧的地方。比如周公回河南省亲的遭遇,以及周公讲对三毛的情愫(多希望爱情这部分能展开一些啊)。以及一位女作家评价:“如果有人说周公清心寡欲,我就是要笑了(大意)。”最后还是禁不住要吐槽,那个看起来美轮美奂很有意境的“渡船”的结尾空镜,(导演也颇为自豪),私以为美不过周公那刚一绽放又迅速收拢的羞涩的微笑。我甚至以为,周公沐浴的场景可以再来一遍,镜头远远的,默默地凝视他慢慢没入水中,雾气氤氲,这个浓缩了世间苦难与孤独的灵魂,无论它化成牒也好,再为人也好,不过是轮回间的一场尘梦。


( ps:岛屿写作系列,最喜欢的一部是《寻找背海的人》。导演林靖杰对于细节的掌控,人物性格的影像捕捉,戏剧节奏的把握都非常精准。让人完全被王文兴自然散发出的“人”的魅力所折服,而不是文学史或者评论家赋予他的魅力。)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2011)

又名:The Coming of Tulku

上映日期:2013-05-25(中国大陆) / 2011-04-09(中国台湾) / 2011-11-16(中国香港)片长:163分钟

主演:周梦蝶 / 

导演:陈传兴 / 编剧:陈传兴 Tsun-shing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