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曼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动荡 政局不稳,经历种种的整整一代年轻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于是便产生了这一时代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在英国称为“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称为“新浪潮”。
不难看出,本片即是一部由各种metaphor组成的实验电影,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意味。导演受到时代思想影响颇深。新浪潮思想根源即是唯意志论,拒绝科学,宣扬神秘主义。代表哲学家为叔本华、尼采(权力意志)。这也影响到后来的存在主义,一阵思潮甚至吹响日本。(村上春树)。精神分析也对影片起到不小的影响,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即利用梦境中的不同意象解读梦的含义。
提到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有一些值得探讨。例如我们熟悉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千篇一律的“金宝汤罐头”和可口可乐瓶被整齐地排列在美术馆的整面墙上,带来的是一种流水线式的生产给人们以孤独之感。从名人到底层人民喝的都是同一种可口可乐,安迪沃霍尔希望人类没有差别,那便没有不理解。
还有一位艺术家不得不提:大卫·沃纳洛维奇。他通过镜头记录并阐述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艾滋病危机。呼吁性取向是自由,同性亦是凡人。讲到这里,贾曼想要借《卡拉瓦乔》展示的关于他所在的时代的批判思想逐渐明了。
卡拉瓦乔所处的时代背景
卡拉瓦乔是十九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后期的艺术家,那时新教与旧教之间的冲突仍然存在。影片中也表现了希腊宗教与基督教的矛盾。
教士手执十字架塞进病重的卡拉瓦乔手里,卡拉瓦乔不允,叫助手将自己那把“no fear no hope”的刀拿来握在手上。三人的冲突,教士白衣圣洁,助手一袭黑衣,可究其根本,到底谁是天使谁是魔鬼?
卡拉瓦乔的葬礼,眼睛上放着的两枚钱币代表了希腊式的祈祷,荒谬的是,他的身边站着教会的修女与教士。希腊众神对基督教来讲自然是异教。
开篇台词所讲的是牧羊人(也比喻耶稣),场景中的羊却是一只山羊,山羊通常被比作恶魔,恶魔的形象也经常有山羊的角和双蹄。
图为卡拉瓦乔死后一幅戏剧性的场面,人们簇拥着他的尸体,悲伤祈祷,光落在他的身体上面。镜头拉近,卡拉瓦乔脚背上的伤是否隐喻耶稣受刑?
导演通过种种细节和人物冲突表现了宗教的荒谬。
酒神精神

开场这个不羁的小男孩卡拉瓦乔配合头冠、酒瓶和水果,画面俨然一幅酒神的样子。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希腊神话中是狂欢之神、戏剧之神。电影中富人的宴会一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狂欢”。而影片的光影明暗效果与卡拉瓦乔的戏剧性对比的绘画技法很好的阐释了“戏剧”。可见酒神精神由外到内,浸透整部影片。
酒神精神同样为尼采所用,酒神群体赞美生活,接受生活的反复无常。酒神与日神两种精神调和构成了希腊悲剧的平衡协调。
贾曼是否被唯意志论哲学影响呢?
影片中的各类对比 人性的狂欢
本部影片对人性的探讨集中爆发于卡拉瓦乔带Tilda饰演的女孩去赶赴宴会的一幕。卡拉瓦乔为女孩定做了宴会的华丽衣裙,女孩欣喜不已,两人拥抱亲吻,在她的男友面前。
在宴会中,人们尽情享乐,场景充满了性与欢爱。女孩与教皇的侄子,卡拉瓦乔与男孩,男孩与老贵妇,几对的蒙太奇让人眼花缭乱。在宴会上只有一夜的情愫与激荡的欲望,没有阶级地位之分。
卡拉瓦乔:艺术是生活的反面。
上图乡村女孩与画中的天使形成了对比,片中不但表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困苦与教会的穷奢极侈,也衬托出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艺术家是世俗的天使,他的画笔描绘众神,心灵却洞察苍生。艺术是生活的反面,艺术也来源于生活,艺术家有血有肉也有欲望,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卡拉瓦乔Caravaggio(1986)

又名:浮世绘

上映日期:1986-08-29(英国)片长:93分钟

主演:尼吉尔·特瑞 / 肖恩·宾 / 德克斯特·弗莱彻 / 斯宾塞·雷伊 / 蒂尔达·斯文顿 / 奈杰尔·达文波特 / 罗彼·考特拉尼 / 迈克尔·高夫 / 杰克·布里凯特 / 伊莫金·克莱尔 / 萨迪·科尔 / 

导演:德里克·贾曼 / 编剧:德里克·贾曼 Derek Ja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