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意大利,行程中安排了几个存有卡拉瓦乔作品的教堂和美术馆,因此打算看点书和电影充实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这部电影是豆瓣上找到的,本以为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或者至少是带点秘闻叙事方式的故事性影片,类似珍珠耳环少女或者BBC那部关于莫奈的短剧。
而影片的开始,导演还是较为收敛地采用穿插式的叙述手法,把病榻上行将就木的卡拉瓦乔的片段式回忆和他短暂狂暴的一生拼贴呈现,间隙中以高密度的频率使用电影画面再现卡拉瓦乔众多名作的场景,看得我甚是惊喜。而影片后半部,导演的意识流越发奔放,计算机、汽车、打字机甚至马拉之死的出现,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不一般。再回想前半部出现的各种场景和人物,才恍然大悟,这是贾曼跟观众开的一个玩笑。与其说这是在叙述卡拉瓦乔的一生,倒不如说,这是贾曼在借古喻己,表现同为同性恋、拥有短暂而狂暴一生的自己的生命呐喊。我相信,导演熟识卡拉瓦乔的画作和生平故事,已经拥有了完整的理解,并通过自我重构,素材信手捏来,以后现代的叙事方式重构,故事真实性变得不再重要,时间和空间已发生扭曲改变,更别提片中人物事件能与历史真实一一对应了。更何况,何为历史真实?很多秘闻和解读不过是后世为了某些目的进行杜撰罢了,跟贾曼的做法并无二致。因此,评论里很多人指责这种不严谨和荒诞,我认为,这是观影者尚未理解贾曼的意图,或者缺少类似观影体验所致。
话题回到卡拉瓦乔本身。还记得之前在知乎上搜索他,一个提问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如何能拍出卡拉瓦乔式的照片?答曰:要有光。我想,这束光既是上帝之光,也是黑暗潮湿的地窖中伴随着藏污纳垢阴影的烛光。这个回答正好也印证了他充满矛盾与冲突、挣扎与斗争的一生。正如影片中所描述,卡拉瓦乔临终前拒绝了牧师的十字架而选择将刻有No Hope No Fear的匕首拿在手里,这位一生刻画了无数宗教题材画作的艺术家最后却是以倔强地不接受上帝祝福的姿态与世长辞。他的画作擅长体现圣经故事中人性的一面,以生活中的底层人物为原型将神性拉入凡间进行戏剧性刻画,是切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各种魔幻式的经历:尽管备受金主和业界荣宠,却无法摆脱同性恋、斗殴闹事、杀人犯、逃亡、三十多岁便孤独死去等亡命之徒的形象。
之所以喜欢上卡拉瓦乔的画作并好奇他的故事,是因为他对于艺术的代入感和对生命的热忱,他时而是抱着一篮子成熟果实的酒神,时而能成为大卫手中巨人歌利亚的头颅,他既爱上画中的男模特也可以为了那个粗鄙的可爱的妓女复仇,而将自己心爱的男子杀死。他爱着污秽不堪的现实却刻画着高贵神圣的场景。
叙事至此,谁能否认,卡拉瓦乔也许就是贾曼,贾曼就是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Caravaggio(1986)

又名:浮世绘

上映日期:1986-08-29(英国)片长:93分钟

主演:尼吉尔·特瑞 Nigel Terry/肖恩·宾 Sean Bean/德克斯特·弗莱彻 Dexter Fletcher/斯宾塞·雷伊 Spencer Leigh/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奈杰尔·达文波特 Nigel Davenport/罗彼·考特拉尼 Robbie Coltrane/迈克尔·高夫 Michael Gough/杰克·布里凯特 Jack Birkett/Imogen Claire/Sadie Corre

导演:德里克·贾曼 Derek Jarman编剧:德里克·贾曼 Derek Ja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