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
有太多电影讲述有关逃离和寻觅,一个个“在路上”的故事,用肉身的远行,疲惫的旅程和最终的抵达,换取某种精神意义上的收获。这些故事的主角是年轻人和迷茫者,所以,从另外的角度去审视,那次上路与行走,就是他们成长之途的一次象征性的外显。
《文森特与世界尽头》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文森特是个孤僻的男孩儿,青春期的年纪里,对于party,姑娘,啤酒和运动毫无兴趣,一心一意关注着地球变暖和生态环境之类的宏大议题,终日绷着脸,与周遭为敌,他抑郁,沉默,素食,旁人一切快乐的世俗生活在他看来,都是罪错。他到处搞破坏,甚至愈发极端,被送进医院,被朋友疏离。而他的家庭中,不只他一个麻烦,疲惫不堪的父母,未婚先孕的姐姐,还有一个突然闯入他们生活的,举止疯癫的阿姨。一家人在崩溃边缘跌跌撞撞。
《文森特与世界尽头》是一部不那么规整的公路片,一部气质“微丧”的青春期题材,有时让人啼笑皆非,有时让人沉默不语,它向你展现了“家庭”这个概念之中所有斑驳的裂纹和令人沮丧的不堪,但最终又用一个团圆的结尾告诉你家庭的意义。
这个故事中,妈妈和突然闯入的阿姨,是对照性的角色,阿姨夸张、疯癫,有一种表演性的快乐和自以为是,但与之相对的,妈妈却沉闷,无聊,被生活搞得身心俱疲,这一对姐妹象征了与生活交手后两种惨败的姿势,很快,人们就会知道,她们的行为表现不过都是与生活缠斗之后,赖以抵抗和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假装狂喜也好,沉默不语也罢,只不过有着截然相反的外部特征罢了。
而文森特这个小男孩儿,并非想成为什么英雄,更不是恐怖分子,甚至连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沙文主义者都算不上,他只是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让自己得以从琐碎之中脱颖而出,被世界认识,这几乎是所有年轻人拔节生长时心底默默涌动的小小梦想——想变得独一无二,想变得受人瞩目。只是,没有人告诉他到底该如何助长野心,又该如何节制冲动,你能感到他的左冲右突但终不得意,他看起来有多执着,其实就有多窘迫。周遭的人们只对他投以反感和厌恶的目光,他也就加倍偿还。他陷于孤单,但羞于求救。或许这就是青春期吧。只能企盼时间去化解一切。但是,阿姨的到来成为了催化剂,也意外成为了解药。不只解救了文森特,也解救了所有人,包括她自己。
阿姨的出现像一个引信,把一切都搞得面目全非,但是这意外的以毒攻毒起到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正面作用。到了后来,人们就能发现,其实,这故事里的人,没有人真的与表面上或者自己宣称的一样。阿姨口口声声炫耀着自己和男友的爱情,但实际上,早已罅隙丛生;母亲无聊地困于炉边灶台,但其实年轻时也像所有人一样拥有梦想;文森特每天一副愿意为全人类的福祉燃尽自己的样子,但在旁人的婚礼上偶遇年轻姑娘的搭讪,也会怦然心动。
从比利时去往巴黎的一路旅程,像一场毫无预期但效果惊人的心理诊疗,极端的“休克疗法”不但逼迫着郁郁寡欢的文森特承认了自己惧怕死亡,仍然怀恋美好人生的现实,也让假装幸福的阿姨褪掉了伪装,承认自己的失意,父母争吵之后重新和解,未婚先孕的女儿诞下了婴儿——一切悬而未决最终都在历经险阻之后踏实地落地。
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最初,所有人都向着心里想象的那种所谓的“正常”生活去拉扯,但却收获了越来越糟的结果,而后来,意外推动着一切向看起来越来越糟的方向发展,却意外收获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尾。这难道不就像生活本身吗?一切无法预计又混沌不清,你在盼望着美好的时候,却得到致命一击,在你陷入绝望的时候,又突然赏赐给你甜蜜。
说到底,人生都是打怪升级的游戏,谁都没有通关秘籍,我们有时大张旗鼓有时小心翼翼,有些人败在开头,有些困在中途,所以,当你看见文森特一家人齐齐整整坐在草地上,即便疲倦又遍体鳞伤,你也能明白,在与生活的这场对抗中,他们俨然已经算是通关的胜者。

文森特与世界的尽头Vincent(2016)

又名:少年文森的疯狂世界(台) / Vincent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

上映日期:2016-08-12(洛迦诺电影节) / 2016-08-31(比利时)片长:121分钟

主演:亚历山德拉·拉米 Alexandra Lamy/基尔特·范·朗拜博格 Geert Van Rampelberg/芭芭拉·萨拉菲安 Barbara Sarafian/斯潘塞·博加特 Spencer Bogaert/凯瑟琳·艾默里 Catherine Aymerie/格里耶·范·达姆 Griet van Damme/洛娜·巴舍利耶 Ilona Bachelier/安妮-索菲·皮卡德 Anne-Sophie Picard

导演:克里斯托弗·范·罗姆帕伊 Christophe Van Rompaey编剧:让-克劳德·凡·里杰基根姆 Jean-Claude Van Rijckeg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