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敲开天堂的门》(Knockin' on Heaven's Door)这首歌,是在一部德国同名电影中,那部电影是1997年的,讲述两个绝症病人,如何一起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是喜剧片,也是动作片。还有酒和梦想。很好看。
歌是枪花乐队唱的,因为很喜欢,就去查了一下,原来原唱是鲍勃迪伦,而且也是电影插曲,萨姆佩金帕1973年的《比利小子》。电影讲述的是在1881年的新墨西哥,一个名叫帕特·加勒特(Pat Garrett)的枪手被委任为警长,追捕自己从前好友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的故事。

比利小子是美国历史上的传奇罪犯,真名为威廉·邦尼(William Bonney),是西部著名的快枪手,据说他从拔枪到射击只要0.3秒。他在14岁杀了第一个人,此后几年,因谋杀了21个人被通缉,被帕特佩金帕警长杀死时也就在20岁左右。
美国以他为题材的电影数量在所有的美国历史人物中排第二位,仅次于林肯。在电影里,他有时是“魔鬼比利”,有时是“圣徒比利”。

但在萨姆佩金帕的电影中,比利小子身上并没有善与恶这样明确的道德属性,导演并不想讲一个正义与邪恶对决的故事。《比利小子》更像是一曲挽歌,唱给过去的年代,游荡的岁月,消逝的友情。
电影中的比利小子像是不愿长大的彼得潘,想要做永远的亡命徒和流浪者。
而从前的朋友帕特加勒特已经投靠了现实社会,被农场主和资本家的政府所雇佣维护秩序。加勒特说,我已经知天命了,不想还要操心下半生怎么过。对他而言,财富地位才是未来生活的保障。
电影开始时,加勒特找到了比利,要他离开这里。比利问他当郡治安官的感觉怎样?
加勒特说:“感觉就像时间改变了一切。”
比利说:“也许是时间在改变。我没变。”
曾经他们像父子一样,只是大家走上了分岔路。任性自由的青春和现实疲惫的中年如何能说到一块。

比利小子说:“没有人能赶走我们,不是加勒特,或该死的州长。”
是死亡。
作为暴力美学的开山宗师,萨姆佩金帕的电影中充满了子弹和死亡,杀戮往往发生在过去的朋友之间。过去,他们曾一起驰骋在沙漠荒滩,抢掠为生,一枪在手,快意恩仇。如今,他们反目成仇,血流四野。
鲍勃迪伦歌中唱道:
妈妈,把我的枪埋到地下
我不能再射杀他们了
那连绵的乌云越来越低
感觉我是在敲天国之门
敲啊,敲啊,敲开天堂的门……

老派克——比利的一个朋友——打算去墨西哥养老,途中被伏击,他对比利说:“我要告诉你我想建的一座房子,不是这,它在山的那一边。我会卖掉我的绵羊。我想建一座石桥。你知道的,比利。我会把一棵葡萄种在门廊。而且我会摆3把椅子,我坐中间那把,假如谁搞错了,看在老天和我妈的份上,我会轰掉他的脑袋……”
最后,他们都死了。
那个时候,西部已经不再是亡命徒和流浪者的天堂,资本家和牧场主才是传奇的主角,金钱、政府合谋以法律的名义建立秩序。要么顺应潮流,要么覆亡。
比利小子是住在男人心中的那个孩子,终有一天会走,但他说:
“记住我曾经和你们一起疯过。”


比利小子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1973)

又名:大丈夫与小人物(港) / 比利小子(台) / 帕特·加勒特和强盗比利

上映日期:1973-08-31片长:122分钟

主演:James Coburn/Kris Kristofferson/Richard Jaeckel/Jason Robards/Bob Dylan

导演:Sam Peckinpah编剧:Rudy Wurlit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