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利亚之夜》,费里尼完成了一次对新现实主义的升华之作,之后的作品犹如一位文学大师灵感开光一样,文采飞扬、如痴如醉,想象力在镜头面前无拘无束地游动,联想到了李白的豪放和自由情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想,在文学领域为电影业的费里尼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李白。《八部半》之后,费里尼的片子注重个人回忆的色彩为自己影像的表达找到了突破口,童年的回忆、现实的困顿、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等等,一次次被搬上了银幕。貌似我们可以用精神分析来读解费里尼电影,进而了解费尼里的精神世界,但是大师毕竟是大师,其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着实非常人所学。
该片亦是一部带有实验探索性质的象征式作品。影片描述了一支管弦乐队的彩排情况,期间种种矛盾冲突,乐队成员口角、指挥与成员不合等等,最后经历一次外部冲突的影响,乐队在指挥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演奏。前部分有点故意模糊影片的表现方式,将电视台拍摄引入话题现场却始终不做电视台的现场交待,用类似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纪录乐队成员的言谈感受,同时又有很重的编排表演的成分在内,所以难以界定这是纪录片还是电视专题片,疑惑是一部剧情片。这一切随着室内停电而发生转变,电影中的停电往往象征着现实世界无法正常运作周转,乐队成员无法忍受指挥的苛刻要求而发生暴动级别的抗议,口喊不要指挥要音乐表现的自由,在墙上乱涂乱画,甚至内讧……突然的爆发式情绪一下转变了之前的表现形式,镜头变化快速、演员表演夸张、音乐节奏急促……费里尼用这种前后影像的强烈对比来迅速完成影片的象征意义的表达,原来乐队彩排的种种冲突不合象征着人类社会的矛盾,要自由,不要约束,推翻指挥台,抬上节拍器,进而又被推翻,建立又不断被摧毁,各派为自己的利益和信仰而斗争。同时,费尼里企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丰富地表达人类社会的这种争斗。首先乐队彩排的地点是一间历史悠久的老教堂,里面埋葬着几位封建时期的主教,同时又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头管理,这象征着这是强调秩序等级的环境,同时乐队成员出场时,镜头详细纪录了那位90多岁高龄的老成员,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其它老人,于是我们见到是一支包含各个年龄阶层的乐队,可以肯定的是成员都是成年人,于是乎接下来的就是一场成人游戏,上演着各种你争我斗。在青年成员疯狂暴动时,几个镜头表现了老年人的反应,他们脸上大多惊愕,安静地坐着张望,一如社会动乱时老者的表现,有心无力,只能静观其变。
费尼里对人类社会争斗是愤怒的,还略有讽刺意味。当这个密闭的空间遭受外来不明物的袭击时,成员团结了起来,放下心中的不满和成见,救护伤者,又在废墟上演奏出了漂亮的一曲,但是影片结束之后,字幕出现,旁白还是指挥在挑刺,貌似这是种不变的循环,人类只有受到共同的灾难才能放下分歧团结起来,等到灾难过后又争执不断。于是,这是部好看的带有象征人类社会的实验探索片。

管弦乐队的彩排Prova d'orchestra(1978)

又名:乐队排演(台) / 乐队排练 / Orchestra Rehearsal

上映日期:1978-11(芝加哥电影节) / 1979-02-22(意大利)片长:70分钟

主演:Balduin Baas/Clara Colosimo/Elizabeth Labi/Ronaldo Bonacchi/Ferdinando Villella/Giovanni Javarone/David Maunsell/Francesco Aluigi/Andy Miller/Franco Mazzieri/Daniele Pagani/Luigi Uzzo/Cesare Martignon/Umberto Zuanelli/Filippo Trincaia/Claudio Ciocca/Angelica Hansen/Kurt Kreuger/Paolo Fiorino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编剧:Brunello Rondi/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