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概写于04年12月

1978年5月9日,曾先后5次出任意大利总理的天主教民主党领袖阿尔多.莫罗,在遭到绑架55天后,被红色旅“人民法庭”处死。这是当年震惊全世界的特大事件,也是国际恐怖主义历史上血腥的一笔。而对于意大利电影界,这也可作为一个“重大历史题材”。马尔科.贝洛奇奥的《再见,长夜》(Buongiorno, notte)就是关于此题材的细致刻画,并着力于精细的表现在此事件中女主人公安娜的思想履历。

历史事件发生后,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记载。报告文学加入大量主观的臆想去让事件丰润,却往往严重损害事件甚至历史的真实,对于莫罗总理绑架案这个事件,我查阅到的一篇报告文学里甚至为了叙事上的精彩,而描述了一段被困中的球迷莫罗总理无心关注如火如荼的阿根廷世界杯,其实那年的世界杯在莫罗被处死后21天才开始呢。如果要寻求真实,或许只能从当时的新闻报道或者摒除人物心里刻画的历史回顾文献中获得。

从影像上,如要再现历史事件,常采用一种追访式的纪录片形式,而如要表现,则可采用各种类型的剧情片。对1978年的红色旅绑架并杀害莫罗案,约翰.弗兰克海默曾于1991年用惊险片《喋路狂奔》(Year of the gun)进行表现,莎朗.斯通扮演了一个被职业病所害误入红色旅绑架行动的记者。影片的是以悬念性和矛盾的逐层解决带来惊险感的,属于相当传统的那类作品。虚构一段故事进入著名的历史事件,让其显得更具传奇性。

而意大利人自己2003年拍摄的这部《再见,长夜》则拒绝加入主题以外的事件进行修饰,转而全面塑造事件参与者-恐怖分子和莫罗,完整表现他们在事件中的行为和心里活动。故事空间基本上只在绑匪室内和女主角供职的图书馆进行,处处充满小景别,却通过完美的编剧和摄影营造出无处不在的紧张感。

为了集中强调恐怖分子,特别是安娜的心里起伏,电影甚至放弃对时代背景的交代。当时绑架莫罗的目的其实是对法院即将审判红色旅创始人库尔乔进行一个巨大威胁和报复,这个行动是红色旅恐怖活动的最高峰,也随着莫罗的遇害,红色旅彻底丧失了意大利国内本有的民众同情,从此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当下,对于恐怖活动,我们更多地用成王败寇给予解释,而也更愿意称这些组织成员为“武装分子”,毕竟,历史真是由胜利者撰写的。在那个以意识形态主导恐怖组织思想的年代,作为个体的“武装分子”并不想今天的宗教和民族狂热分子那么坚定,他们也会经常对自身和组织行为感到焦虑甚至怀疑。戈达尔《小兵》中的布鲁诺在逼供前依然如此固执和沉默更多的是来自信念以外的东西,或许是面子,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不屈,对于革命理想,其实他并不显得认同。

《再见,长夜》里,安娜因为组织安排,需要在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在囚禁莫罗的出租屋里,她是坚定的革命战士,和同伴们在面对电视新闻中莫罗保镖的葬礼时反复念叨“工人阶级应该全部领导”。而为了掩饰,她必须照常继续她在图书馆的管理员身份,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个对红色旅及其信念持完全否定态度的男孩,男孩恰好写作着一个虚构的红色旅剧本,安娜在外的这个假面潜移默化地消磨着她的信念,再加上莫罗写给妻子和教皇的信件让她逐渐体会别人的立场和感受,渐渐地,恻隐之心有了。对于红色旅“人民法庭”的裁决,她表达了不信任,凭什么要将个人等同于国家,阻挠红色旅极左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是莫罗代表的“天主教民主党”以及他们的既得利益吗?红色旅不信任宗教,然而他们的理想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宗教,执导着他们越走越偏,最终众叛亲离。安娜看不见了希望,看不见了出路,置身长夜,就连梦境都在Pink Floyd的中留给黑白的苏维埃建设画面。长夜茫茫,梦境中对左翼思想的憧憬渐渐随pink floyd另一首迷幻大作幻化为法西斯的杀戮场景。清晨到来,却是死亡和终结的气息,长夜,再见了!

最后是两篇文章链接,前者是这次事件的简单史料,后者是加入虚构臆想的报告文学“红色旅”制造的绑架总理案
http://bbs.voc.com.cn/topic-1570962-1-1.html
http://www.sdau.edu.cn/dushu/sjwz/5/035.htm

再见,长夜Buongiorno, notte(2003)

又名:Good Morning, Night

上映日期:2003-09-05片长:106分钟

主演:玛雅·珊萨 Maya Sansa/Luigi Lo Cascio/Roberto Herlitzka

导演:马可·贝罗奇奥 Marco Bellocchio编剧:马可·贝罗奇奥 Marco Bellocch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