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妈妈,一个日本女儿,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深深的羁绊。

电影《又见奈良》揭开了一个隐秘群体的真实人生。

1、战争结束后,有一群人留下了

战争遗孤,是一群特别的、不怎么为人所知的群体。

日本占领东三省期间,发动国民逐步搬迁到东北。但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投降,这些来到中国土地上的日本家庭,有的顺利撤退回国,有的则病死、或战死,留下大量的孩子无人照顾。

于是,这些日本人的孩子们,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被中国家庭收养。

从小生活在中国,这些人里里外外——不管是外表、口音,还是思考方式,都和中国人无异。以至于当有人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多数人会操着一口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回答是前者。

可是他们的故乡毕竟还是日本。于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有遗孤回日本寻亲。

据日本官方统计,大约有2000多名遗孤最终回到他们的家乡。

但这也只是故事的开始。

遗孤们回到故乡后,往往会经历种种不适应: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日本社会本身并不是很包容外来人融入,遗孤他们眼里经常被视为异类,因而他们也无法和日本人亲密往来;身份和能力问题,导致他们经常只能做服务员、工地工人之类的门槛较低、收入也低的工作,导致他们生活窘迫。

遗孤的二代,也许还少了些文化融入上的距离感,但对于遗孤们来说,虽然身在故乡,却有着强大的陌生感,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偏差,既带来现实上的困境,也让他们心理上倍感孤独。

2、寻亲,其实就是寻找自己的姓名

动漫《千与千寻》里面有一个情节,汤婆婆通过和人签订契约,把他们的名字抹掉。当一个人忘了自己的名字时,他也就忘了过去,忘了自己是谁,也就被困在原地。

名字,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也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以及一个人的过去。

《又见奈良》里面,老太太在日本寻养女的时候,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她的日本名字是什么。

没有名字,户政处也不知道从何查找此人,只能大海捞针,从散落各地的归国者打听。

即便找到了曾经租房给她的房东,对方也记不得她姓甚名谁。

为什么她在日本生活了这么多年,却无人知晓她的名字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家。

回到日本之后,原本以为在奈良找到了家人,但通过血缘鉴定,发现并不是。

她在日本也成了无根之人,只能到处打工,四处寻亲。

在退休警察的口中,她甚至因为无家可依,在生命的最后,把帮助了自己的律师的姓氏,作为自己的姓氏。

终于有一个确定的姓名了。好像借由这种方式,终究也给了自己的寻亲之路一个交待。

她有中文名,那是她和养母之间的纽带;但光由此是不够的,她始终需要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养女以及战后遗孤们在日本遇挫之后,不选择回去中国?

导演鹏飞对此给出了他和战后遗孤们交流后得出的答案:因为回不去了。

当初决绝地告别养母,想必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离别后的一封封书信,也从来是报喜不报忧。这让她如何能有勇气回去?

而对于其他遗孤们来说,也许在中国的养父母已经离世,或者户籍早已被注销,想回去也不可得。

3、又见奈良,转角遇见温情

《又见奈良》虽然从侧面反映了战后遗孤生活的不容易,但并未加诸过多的悲情色彩。

相反,片子里时常可见温情的元素。

遗孤二代小泽和奶奶并非有血缘关系,奶奶其实算是爸爸的奶妈,当年爸爸的母亲因为没奶,后面是靠这位奶奶的奶水才得以喂养长大,于是两家人的关系很要好。

国村隼扮演的警察,因为年轻时忙于工作,没怎么陪伴家人,退休后和女儿几乎没有联系。每晚喝完酒后回到家,他都会习惯性看看门口的邮箱是否有来信,但毫无例外失望而归。

正是出于想要弥补的心情,他积极陪伴祖孙二人寻找养女,也在过程中把小泽当做女儿来看待。

而奶奶在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奈良之后,即便没有得到确切的养女下落,但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了女儿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信里曾经提到过的地方,对她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满足?

也许有人会说,结尾要是能与养女重逢该多好。

但生活哪能尽如人意。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否重拾起对家人的爱,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对战争的反思。

愿世界没有战争,也就少一些因战争而引发的家庭悲剧。



又见奈良(2020)

又名:再会の奈良 / Tracing Her Shadow / Seeing Nara Again

上映日期:2021-03-19(中国大陆) / 2020-07-31(上海电影节)片长:100分钟

主演:吴彦姝 Yanshu Wu/国村隼 Jun Kunimura/英泽 Ze Ying/永濑正敏 Masatoshi Nagase

导演:鹏飞 Peng Fei编剧:鹏飞 Peng Fei

又见奈良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