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桑斯坦具有前瞻性地指出,网络所带来的不仅是个体生活的改变,还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变形。网络带来的是一场革命,它让我们获得了现实以外的新身份与新的人际关系,使我们溢出原来所在的社会次序,重塑认知标准,且能更容易地进入到自身能被认可的组织关系中。
但在今天我们要问的却是:在网络的子宫中重新诞生后,我们还能记得自己的生身母亲吗?


电影《撞墙》中,阿材患有痴呆症的母亲失踪了,他四处寻找无果,最后只得求助网络。发出寻亲消息后,阿材得到了网友的关注,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陌生人的安慰与鼓励让平时无人关心的阿材倍感温暖。
然而没过几天,阿材寻母的话题就在网络上渐渐失去了热度,网友们开始被其他新奇事件转移注意力。为了挽回网友,阿材不断地拍摄新的视频,有情真意切的发言,有崩溃的大哭,却都收效甚微。最后阿材选择了撞墙,歪打正着地以一种极端自残的方式抓回了网友,甚至还引发了一场“撞墙”的连锁效应。
他成名了。
成名后的阿材很快就成立了关爱脑疾病的组织,成为了慈善领域的名人。摄像机和手机都对准了他,阿材笑得很高兴。
但就在阿材沉浸于网络给他的荣誉与关注时,他无意中找到了母亲——原来母亲并没有失踪,只是躲在了衣柜中。阿材进入到网络世界的初衷是为了寻母,那么只要阿材向众人宣布母亲被找到的消息,一切就能结束,他将回到从前的生活了。
可阿材的选择却是继续他的荣耀人生。
影片结束于阿材关上柜门的那一刻。


在影片中,阿材完成了一次身份的重塑。
原本在家中无人倾诉、在学校中无人尊重的他,通过社交网络成为了一名红人,得到了从前的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关心和关注。这一切的起因是由于母亲的失踪,但后续的发酵结果却远远超过了起因本身——阿材开始了他的第二人生。以至于到最后阿材发现母亲时,我们竟能从他的脸上看出一丝遗憾。
“你怎么在家里啊?”
这正是当下网络生态的现状,由于身份转换所带来的效果太过诱惑,人们开始用不同的方式来在网络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关注度的渴求演化到了病态的地步,为了不被湮没,所有人都为了博眼球而做出越来越出格的举动,这在前网络时代的人类或许从未想过。

网络给了 “阿材”现实中缺失的部分,让他沉溺于此。虚幻的网络空间给了他们真实的慰藉,渐渐的,虚拟也就成了现实。
但进一步,这个网络空间具体是什么?不正是无数个“阿材”组成的吗?
那些给阿材的回复哪是什么真的关心,分明是一场狂欢,而后来阿材的撞墙行为,真实地撞上了所有看客的高潮点。

我们被观看的同时也在观看,追踪他人隐私的快感让我们都成了共犯。
成都商报刊载的一则新闻,一名父亲为了让6岁的儿子成为网红,训练他在几分钟内将两瓶啤酒都喝完,并将训练过程拍摄成视频,上传到某直播平台,粉丝很快涨到了5万多。
许多网友认为这位父亲不负责任,拿孩子炒作,并且在直播平台留言辱骂。然而在此种事件的发酵过程中,不也有观者窥淫欲在作祟?正是两方合力,才形成了如今的网络生态环境。
喝下两瓶啤酒的小孩究竟是商品还是儿子,在这位父亲的心中早已模糊。
就像在影片中,阿材似乎早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一夜走红的经历给了他开始第二人生的机会,他有人可以倾诉了,他有地方可以获得尊严了,妈妈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
连阿材自己都忘记了寻母,网民们又怎么会记得。


关上柜门的那一刻,阿材也许还是会有愧疚。
但他终究是放弃了生身母亲,投入了网络新母亲所给他的新生命中。


撞墙所带来的痛感确实能够瞬间转化成快感刺激,不过撞多了,还是会死人的。


(原文为当堂考试作业,以上是部分回忆片段)

撞墙撞牆(2016)

又名:Crash

上映日期:2016-11-16(金马影展)片长:22分钟

主演:黄柏豪 / 朱杏儿 / 

导演:孔庆辉 / 编剧:杜咏琪/孔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