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20世纪初,电动汽车(electric car)领先于燃油汽车(gas car),曾风靡一时。在大街上,前者远远多于后者。但后来燃油汽车发展迅猛,势头逐渐超过电动汽车。就这样,历史选择了燃油汽车。在当时,历史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然而,随着污染越来越多,能源的消好越来越大,人们发现燃油汽车(gas car) 有很多缺点。于是,1990s,甚至更早的时候 ,人们又重新考虑电动汽车了。于是又开始投入了研发,“1996年加州的马路上有很多电动汽车”但是十年之后,几乎绝迹

本电影探讨了原因。认为最终是石油大亨阻止了电动汽车的发展。他将这一潜力(电动汽车的未来)及历史事件弄的根没有发生过一样。

三点思考:
1 美国人并非那么高尚,中国人并非那么猥琐。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哪个民族都会这样。只不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表现。只不过,中国人缺乏长远的目光,只图小利,只图近利了。所谓急功近利。有国人拍马屁以求权,也有美国人把自己晒黑以炫耀其有钱。
2,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人类社会,必然会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必然会有一小部分人控制大量资源。而当特定的一些人坐了那位置,他便一方面巩固,另一方面防止其他觊觎者。
而现在,来了一批并非要争夺这个位置的人,而是要推翻这种等级的人,推翻这种位置的人。那么稳居高位的既得利益者必定会千方百计去阻挠。
历史上,声称要推翻这种等级的团体不在少数。共产主义,农民起义。
但是,这一次,是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的根基――资源稀缺性。
因为太阳能,风能,核能不具有稀缺性。
3, 谁有罪?是那些石油大亨吗?那么,如果现在坐在那些位置的人,不是埃克森美孚,不是壳牌,而是你,而是我,而是纪录片导演,那么你会怎么做,我会怎么做?纪录片导演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们做选择同样的选择:打压遏制。这么说来,那么到底谁有罪?

A 人性的弱点,人的劣根性,或者生存本能。维持的本能,维稳的本能。
B 人的惰性。其实,从逻辑上来看,那些石油大亨们看见电动汽车的无穷潜力时,其实可以慢慢把力量放在新的无穷潜力的电动汽车上,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安于现状,他们不愿改变。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哼哼和唧唧,其实哪怕是那些伟大的企业家也是这样。
当年,福特(FORD)汽车创制了T型车,辉煌一时,胜极一时,在那个时代,他是创新的先驱。是创新教父,可是到后来,福特拒绝任何改变。不得不说,一种新的模式创立后,往往陷入常规和固步自封。不管这种模式在当时是多么的耳目一新,多么的成功。因为此我们要时刻警惕这种劣根性。还记得毛泽东吧。也是一样。

4, 在某一历史条件下,在人们做出抉择时,选择了A,放弃了B。在A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十几年后,几十年后,发现A路越走越艰难。可是这时人们往往忘记了当时还有plan B。甚至有时当我们回头看看,最初在A与B之间作出选择时,A胜出的过程是那么的简单随意,或者是那么的渗入了利益、权力之争。

A可以是建三峡,B可以是不建三峡
A可以是计划经济,B可以是市场经济
A可以是高校企业化,B可以是高校不应该企业化
……

P.S.我电脑的 “A吃”键打不出来了。。。。

谁消灭了电动车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2006)

上映日期:2006-08-04片长:92分钟

主演:Mel Gibson/Tom Hanks/Martin Sheen

导演:Chris P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