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0

子戈 • 拿破仑:痿人拿破仑


01

《拿破仑》讲述的不是“英雄无敌”,而是“伟人痿了”。

斯科特显然对那些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不感兴趣,他之所以拍拿破仑,不过是想借他的英雄光环,讲一个反英雄的故事。

在斯科特的镜头下,拿破仑像一个粗鲁的流氓、一个傲慢的小丑和一个笨拙的情人。但实际更准确的描述,他只是一个精虫上脑的蠢直男。

他留下的遗言,短小精悍——“法国,军队,约瑟芬”。只几个字,就概括了他一生的执念。

实际上,法国,就是约瑟芬。而军队,则是他的阳具。

不少观众眼中《拿破仑》的恋爱脑剧情与《我本是高山》相似,戏称这是“法国版高山”。

02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斯科特会把拿破仑的戎马生涯和他与约瑟芬的情事并置。

这一结构本身就在宣告,征服法国、征服世界和征服一个女人,对拿破仑来说,并无二致。它们没有本质区别,不过是同一种地盘意识下的征服欲在蠢蠢欲动。

由此再看全片的剪辑逻辑,你会发现,导演是在故意把几件事混剪在一起,并让它们形成表意上的同构。

比如,当拿破仑远征埃及时,画外音响起他写给约瑟芬的情书,但通篇却不见一个“情”字,而是写满了“征服”。他不断向约瑟芬炫耀自己军队的强大,就像一只骄傲的雄狮,恣意展示着利爪和毛发,仿佛如此,就能征服异性。

再比如,当得知妻子偷情,拿破仑抛下远征军,匆匆赶回巴黎。而与这场“家变”衔接的,则是一场“(雾月)政变”。拿破仑借此同时向法国和约瑟芬宣告,自己才是唯一的主宰。

再来,当俄国退出大陆封锁联盟,和英国眉来眼去,拿破仑盛怒之下,大举进军,这俨然是一次对于“不忠行为”的军事惩罚。

实际上许多学者不能理解,为什么拿破仑会做征战俄罗斯这个明显错误的决定。

以及,当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得知约瑟芬与亚历山大一世幽会,他重整旗鼓,逃离小岛,而此番回来,他不仅要赢回约瑟芬,更要赢回此时已由路易十八掌权的法国。

在拿破仑眼中,他与外界的关系十分单线条,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断的征服与臣服。他的所有骄傲和不安都来自于此,他的成功和溃败,也都源于征服欲的爆发或失控。

而整部影片,实际就是在解构这种男性征服欲。

从这个角度讲,《拿破仑》可以被视作《最后的决斗》的续篇。只不过,《决斗》是用一段中世纪的罗生门故事,来拆穿所谓男性尊严的幼稚和可笑;而《拿破仑》则是通过对一个公认的伟人的祛魅,告诉我们,所谓“伟”,不过只是一次漫长的勃起,它终究会有“痿”的那天。

电影里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与法老尸体有一场对峙,强化了他对权力的欲望。

03

按这个逻辑,重新梳理剧情,就会发现斯科特的把戏。

片中的“大炮”已是个过于直白的隐喻,几乎无处不在。而拿破仑崭露头角,也正是从“重铸火炮”开始的,他率军夺回了堡垒上的“开火权”,赢得了土伦战役。这无疑令身处内忧外患的法国,重振了雄风。

此后,他又将炮口朝向国内,镇压保王党的起义,保存了大革命的果实。

拿破仑的火炮和军队,帮助法国重新获得了秩序和尊严。也正因如此,他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最终坐上了国王的宝座。

土伦战役拿破仑正是因为充分利用大炮性能一战成名。

04

然而,欲望是个吊诡的东西。它一方面渴望得到满足,同时又想作为欲望而永恒存在,所以它永不消失,也永不知足。

拿破仑最终正是被膨胀的欲望撑爆了。这其中最致命的事件,有两个。

一个是约瑟芬的不孕,使得拿破仑的征服欲无处施展。这是个永远没法被他“占领”的女人,他能做的,也只是撕毁婚约,再赏一记无能的耳光。

二是俄国人自毁莫斯科。拿破仑一气之下,不顾严寒,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最终导致战线过长,军队大损,彻底伤了元气。

很显然,这里又形成另一组同构关系。“失能的子宫”和“烧毁的莫斯科”成为了拿破仑永远都没法征服的目标。这对他来说,无异于一次精神阉割。

也正因如此,在逐步失控的欲望的驱使下,滑铁卢一败已在所难免。

几乎全世界所有版本的《拿破仑》海报中,都写着“从一无所有,到征服一切”。

05

其实不难发现,滑铁卢一战,在纯视觉隐喻层面,被斯科特直接拍成了一次“受精失败”的过程。

只见,在炮火的掩护下,拿破仑的骑兵不断发起冲锋,却又一次次被英军的方阵阻挡,一次次达阵失败。

至此,伟人彻底“痿”了。军队仍在誓死拼杀,他却转过身,仿佛是从容地退去,但斯科特的镜头又分明带有一丝嘲讽,见证着一代伟人的“怂”和“跑”。

那一刻,拿破仑的二角帽上被子弹射出了一个洞。

如果把“洞”视为一种阉割象征,那么这个意象也前后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土伦战役中,二十出头的拿破仑刚要冲锋,所骑战马就被炮弹射中胸膛而洞开,但那时的他,仍能凭着初生牛犊的猛劲儿,继续杀敌;但到了滑铁卢一战,屡次冲锋未果的拿破仑,已经彻底颓了,他没法雄风再起,只得戴着漏洞的帽子,黯然离场。

比这还要令人唏嘘的一幕,是全片的结尾。

在被流放的岛上,就在拿破仑倒下前,他做的最后一个动作,是绵软无力地朝人“丢葡萄”。

从“射大炮”到“丢葡萄”,连缀起的,正是一个极具征服欲的男人,最终被命运征服的轨迹。

一股股的法国骑兵一次次向英军方阵冲刺,却一次次徒劳无功,这正是拿破仑之于约瑟芬的“射精无能”的映照。

06

最后,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

在真实历史中,玛丽皇后被推上断头台时,拿破仑并不在现场。但斯科特却故意“篡改”历史,让拿破仑目睹一切,为了什么?

结合前文分析,就会明白,那实际是意味深长的一幕。它不仅激发了“断头台”这一意象所挟裹的阉割焦虑;更让拿破仑见证了一位桀骜不驯的女性——日后他的皇后,也是如此;以及,在这位最终葬身于大革命之火的女性身上,我们似乎也可以预见到,拿破仑未来的宿命。只不过,那时的他,把宿命错认成了机会。

这是“历史”对拿破仑开的一记玩笑。

而《拿破仑》这部电影本身,也像是斯科特开的一个庄重的玩笑。它当然算不上杰作,但却是一次充满了作者性和颠覆性的阐释。它把伟人拉下神坛,还原为人,并给我们看,当一个男人的欲望失控后,会怎样把自己拖向深渊,把世界拖入地狱。从这个角度讲,片尾的那一连串阵亡数字,其最悲壮之处在于,他们或许不过只是这个男人欲望的排泄物罢了。

自然,大革命的结果,竟然是把这样一个男人重新拥上了帝位。

这又何尝不是上帝跟人类开的一个玩笑呢?



拿破仑Napoleon(2023)

又名:士兵行囊 / Kitbag

上映日期:2023-12-01(中国大陆) / 2023-11-22(美国)片长:158分钟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 / 凡妮莎·柯比 / 塔哈·拉希姆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马克·博纳尔 / 保罗·瑞斯 / 本·迈尔斯 / 瑞安娜·杜斯 / 露德温·塞尼耶 / 爱德华·菲利波纳特 / 迈尔斯·贾普 / 斯科特·汉迪 / 优素福·凯尔科尔 / 约翰·霍林沃思 / 阿布巴卡尔·萨利姆 / 汤姆·阿什利 / 杰尼斯·纽沃纳 / 朱利安·林希德-图特 / 约翰·霍奇金森 / 艾琳·安斯沃思 /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 

拿破仑相关影评

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