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or Things》这本书想要探索的主题,远比女权深远。电影浅尝辄止,其实是有点失败的。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天生有怜悯之心,看来这个中外皆一。Bella天生也有怜悯之心(但不太有羞恶之心)。

电影讲了个以成人身体承载孩童心灵的人,如何经历人生的种种成长。正常的人心灵和身体的发展是“同步”的,最明显的就是性意识,在电影里Bella的性器官完全是成人的,但心智却是儿童。电影一些列的冲突都是靠这种不协调制造的,例如她在饭桌上说话不得体,想象一下如果是儿童就很自然了。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是儿童过家家:我先跟他去冒险,回来再和你结婚。

其实人最难成熟的部分是道德感和对社会的政治参与(即:意识形态),但电影中对此一掠而过没做深入的探索(可能书里做了,但难以用电影表现),人世的复杂主要是道德判断的困难以及意识形态的取舍。因为这两样几乎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复杂到不能简单判断是非对错。

影片中Bella遇到的道德和意识形态启蒙者是个cynical的“哲学家”,此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虚无主义者,犬儒主义者:人生是无意义的,善无意义,恶也无意义。他带Bella去亚历山大港的豪华顶层餐厅吃饭,带她到阳台看这豪华之下底层的人生:这是一幅象征式的画面,人们贫病交加,互相憎恨,斗争,欺诈。看不到一丝真善美。Bella大为震惊--就像刚走出皇宫的释迦牟尼。她的直接反应和释迦牟尼不同,更像是“快乐王子”,牺牲自己去救助这苦难,哪怕是一点点。哪怕被船员骗走了钱财而并没有帮到穷人。

很多时侯,我们的善良并不能改变他人悲凉的命运,更多是求个心理安慰,改变人类悲惨命运需要更强大的力量。甚至很多时候拥有强大力量的人为了“帮助”命运悲凉的人而导致这些人的命运更凄惨。

这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时刻,但导演一掠而过,荡开笔墨走掉了。Bella一路收获了各种帮助,接下来她收获了社会主义者的友谊。妓院老板娘教给她的其实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你看我多惨,孩子病着要养要看病,你还不快去出卖你的身体赚三十块分给我十块来养家糊口。她们都是正常的人在正常人性下做出了经济选择--这就是正常的人类社会的缩影。

Bella收到造物者病危的消息,回到他身边伴随他,这个造物者科学家像所有终生都在探索未知的人一样快乐,满足的去世了(去世前他很满意自己这个失败的试验:so interesting)他在童年时就被爱探索的父亲做了很多试验,已经是个半机器人。他人生所有的满足都来自对科学的探索。

电影到这里以一个肤浅的结局完结了:导演让Bella去报复了霸权主义的前夫,把他变成了带在身边的羊。

和他导演的《龙虾》一样,这是部现实主义功力不足而用一些虚头八脑的镜头语言哗众取宠的电影,导演亦如是。

看了《Poor things》原著作者介绍,想起从香港搬去格拉斯哥的朋友对英国天气的控诉--本书作者是个艺术家,插图自己画,各种题材都写。可能这样的天气诞生了各种作家,一天天的围着壁炉读书,暖气片旁的书桌上写书,打发时光。这本书提出的是个大胆的想法,可惜电影里刚开头就煞了尾,肤浅的表达了鲁迅的演讲《娜拉出走以后》中英国人狗尾续貂的《玩偶之家》结局--似乎只有两条路:回来或者卖淫。Bella都试了。不过到底中西底色不同,导演最后还是庸俗的弄了个大团圆。



可怜的东西相关影评

Corvian
Corvian • .